严助被杀真的是很冤枉,他什么也没做,只是因为与想叛乱的淮南王刘安私交很好。而有人为报严助恩,诬陷张汤,致使张汤含冤自杀,最终自己也因卷入张汤案,被汉武帝诛杀,这个人就是朱买臣,那这场政治斗争究竟是谁是谁非呢?朱买臣的主要贡献是平定东越的叛乱,并因此功绩担任主爵都尉,位列九卿。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个辞赋家,《汉书.艺文志》著录朱买臣赋三篇,已散失。但由于朱买臣的故事颇具戏剧性,他的这些身份往往被人忽略,人们津津乐道的是朱买臣的中年逆袭、衣锦还乡,还有他与前妻之间的故事。朱买臣的一生可谓无比折腾,也充满了话题。
朱买臣是会稽郡吴县人,家里贫穷,没有产业,靠砍柴为生。但他极其喜欢读书,常常挑着柴,边走边高声诵书,旁若无人。《三字经》中“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说的就是朱买臣以砍柴维持生活,每天边担柴边读书。隋朝李密放牛把书挂在牛角上,有时间就读。他们在艰苦的环境里,仍坚持读书,后世的人们把他们当成励志的故事,而在当时则会被人看成是怪人。朱买臣的妻子也背着一捆柴跟在他身后,感到很羞愧,多次予以制止。朱买臣不但不听,诵读的声音反而更高,妻子忍无可忍,要求离婚。
朱买臣笑着劝道:“我50岁的时候就会富贵起来,现在已经40多岁,你跟我受苦了这么多年,等我富贵以后,一定会好好报答你。”妻子听了更是怒不可遏,骂道:“像你这样的人,最终会饿死在沟壑,有什么富贵可言!”最终朱买臣留不住妻子,只能听任她离婚。
说实在话,真不能怪朱买臣前妻目光短浅、嫌贫爱富,她只是个普通人,就想能吃饱饭就行了,荣华富贵啥的根本没奢望过,也和朱买臣过了很多年的苦日子,她是看不到希望,一个男人40几岁,还这么不着边际地画大饼,又特立独行、狂放不羁,换成你我也会受不了。前妻的心眼也不坏,离婚后朱买臣一个人还是边砍柴边读书,晚上就靠着薪柴睡在墓地。而妻子改嫁,与新丈夫的家人上坟,看到朱买臣还在忍饥挨饿,便喊朱买臣过来一起吃饭。
又过了几年,朱买臣跟随上计薄的官吏押送辎重车来到长安,向朝廷上缴计薄。计薄呈上很久都没有回音,只好在公车署等候,带来的粮食都快吃完了,朱买臣只好像乞丐一样向人讨饭吃。在这生计艰难时,朱买臣遇到了他人生中的贵人,已经富贵发迹的同乡严助。严助觉得他很有才华,便向汉武帝举荐了朱买臣。武帝召见了朱买臣,听他谈论《春秋》和《楚辞》,很欣赏他,任命他为中大夫,与严助一样在宫中任侍中。就这样,那个饥寒交迫,砍柴为生的读书人从此飞黄腾达起来。
朱买臣为侍中时,与司马相如、枚皋等人常一起研讨辞赋,将汉赋文学推到了顶峰。当时适逢主父偃提议修筑朔方郡,御史大夫公孙弘劝谏说,这是消耗国力经营无用之地。汉武帝让朱买臣发策诘难,朱买臣向公孙弘提出了10个关于置朔方郡利害的问题,公孙弘一个也答不上来,只好认输道谢,朝廷最终决定修筑朔方郡。虽然公孙弘的认输,是他看清了朱买臣背后有汉武帝的意志,因而有意做出的退让,但由此也可以看出朱买臣口才出众。
但朱买臣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因为对京城的情况不了解,朱买臣办事有误遭到免职,只能在宫中作为候命咨询的待诏。当时东越国反复无常,多次反叛,朱买臣的老家就在东越旁边,所以他对东越的情况比较熟。待诏的朱买臣看到了机会,向汉武帝提议说:“过去东越王盘踞在泉山(今天的福建泉州清源山),一人固守,千人难上。现在东越王迁到距离泉山500里的大泽中(今台湾海峡),不如从水路发兵,占领泉山,然后大军乘船向南进军,就可以消灭东越。”
汉武帝采纳了朱买臣的建议,并任命他为会稽太守,诏令他回会稽准备船只、粮草、兵器,等到出征的诏书一到,就向东越进军。临行前武帝问朱买臣:“富贵不还故乡,犹如穿着锦衣夜行。君此次荣归故里,有何打算?”朱买臣忙叩头谢恩。
朱买臣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的反转,50岁终于咸鱼翻身的朱买臣又上演了什么好戏呢?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