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同人衍生 再见了,我的傻姑娘

第36章 后记(一)

  读大学的故事总想写,也写过几次,每次半途而废,总感力不从心,写不出想要的样子。

  这次时间充裕,又经历了三十年时光打磨,人也日渐成熟,能跨越时空,看出当初种种现象后面的逻辑,勉为其难,写错了,也无事,无伤大雅的错。

  在大学,书读得一般般,成长的过程却刻骨铭心。

  青春,实在是最美丽的季节,不记录下来,太可惜。

  趁着还有点微薄的记忆,将过去身边发生的、看到的故事,收纳一部分在这里。等到哪一天,老了,还可以来这儿神游一番。

  看看,曾经的激情荡漾,醉眼迷离。

  现在网络的写作平台真让人心醉,还什么都没写,所有的作者都贯以“作家”的称呼,没作品也能成“家”,这个“家”字,让我在书写时,以“家”的标准要求自己,既然写,该尽力写出“家”的样子。

  相比以前写字的随性,这次上架后的文字,都反复打磨,仔细推敲。上的时候虽仓猝,改的次数也频繁,没事的时候,读一读,看一看,又觉哪个字不妥,再改一改,有的甚至改过来又改过去。

  电子版的文字真好,错哪个字,改哪个字,想在哪里添加就在哪里添加。真有点佩服以前码字的大佬,也困惑,他们从手稿到完稿,该有多少时间花在誊抄上!

  在故事的讲述过程中,母亲是第一位读者,我跟母亲说,你有什么意见,可以跟我说,母亲回复,故事太平淡了,里面看不到什么生活阅历。

  当时已经写了快一半,有点打击我。

  于是,再发给三位最好的朋友看。回复我。

  “看了一部分了,我很少看这么长篇的小说,因为你的原因去看,居然还看入迷了,而且第一章我试着去读,还居然有一段话,读的感动得都哭了!”

  好友正在学配音,朋友圈里经常能欣赏到她配音的小作品。

  “只看到有两个地方有错字。”

  “下次有错字的时候,你帮我记录一下位置发给我。”

  “好的,我是准备记录的,在床上躺着看,又不想起来,我知道大概位置,下次找出来。”

  “好像第一章第三页,崩溃写的奔溃,好像第六页吧不太记得。”

  “你真的很会写,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把普通的词汇运用得恰到好处,那么贴切,一看就感同身受。”

  “我以前对散文感兴趣一点点,现在才真正懂得文学艺术的魅力。”

  “我觉得很好,同龄人同经历同感受。看似平淡却触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

  朋友的支持,成为我后面书写的动力,虽然是在自言自语,也希望写的时候,会有更多的共鸣,一个人是可以唱歌,可谁都希望在唱歌时,旁边有一群喜欢听的人。

  然后,鼓起勇气,将故事发在微信好友圈。

  一位远方的,对文字也有着同样偏好的朋友看到后,打电话过来,跟我分享写作心得。说佩服我,竟写了这么多的字。

  我说,也没经验,第一次写,好多地方还很粗糙。

  她后来说的话,点醒了我。她说,是这样的!一开始先拉个框架出来,就像做房子一样,先把基础做好,接着是装修,看哪里需要加强功能、美化,再慢慢地添加。

  “有什么修改建议,可以提一下。”

  “你这主要是写的身边的故事,不是纯虚构的,不太好提。”

  之后,她把阿耐的《大江东去》图片发给我,说她很喜欢阿耐的这部作品。

  她让我知道了,文字是可以用来记录,但记录的过程不是一次性的,不需要一次到位,可以慢慢地改,慢慢地磨。

  当然,最牛的支持,是我的德表哥。

  德表哥是二舅的儿子。我总说家里的表哥数不清,是真数不清。

  母亲有三位哥哥,三位姐姐,她最小。

  她的大哥有四儿子,一女儿;二哥三儿子,四女儿;三哥二儿子二女儿。大姐二儿子四女儿;二姐三儿子一女儿;三姐一儿子二女儿。

  这里面,我只比一位女儿大,一位儿子大。

  仔细数完,我有十五位表哥,十三位表姐。

  太多了,有的哥哥的孩子都跟我一般大,小时侯一起玩,他们喊我姑姑,都有点不习惯,心想,我还这么小,怎么被喊得那么老呢!

  跟德表哥加为好友,也是为了方便每年春节拜年用,因为家里的老人们每年住的位置都不一样,拜年之前,大家习惯彼此间先核实一下地址。

  德表哥的诗词功底深厚。朋友圈写的主要是诗或者文言文,才刚学会发朋友圈。

  二舅仙逝以后,每隔七日,他会发一首小诗,抒发他的思念之情,最后的一大长篇,让我对二舅的生平有了全面的认识。

  在以前,二舅来家里,一般是他的儿子女儿结婚,来通知母亲。可能是自己家的孩子太多,他很少跟我聊天。每次只和父母亲聊几句,聊完了,就回家,也不留下来吃饭。

  二舅的生平还挺坎坷。

  解放前,外公供他在南京某军官学校读书,一毕业就是国民党的军官,当时已经在打三大战役,他所在的部队一路南撤,在广西投的诚,投诚时错过了49年10日1日的关键时点。

  他说自己是军官,看他那么小,都不信,可站在他旁边的人都证明他说的是真的。

  后来问他,除了打仗还会什么?

  他说,会打算盘(算盘也是外公请先生在家里教的,希望以后收地租的时候好算钱)。在当时,有文化的兵不多,他又那么小,政府很信任他,安排他在当地公安局的财务股工作。后来他回武汉,分在某机床厂,不知怎么,又转行做了那单位的总工。

  退休之后,看最小的儿子下岗在家,他陪着儿子炸油饼,开书店……再后来,凭借他的财务和总工的职业底蕴,跟一个工程公司做项目预算,二舅每次算得挺准,既能帮老板把该算的钱都算回来,又能让甲方觉得钱给的合情合理。那老板特别赏识他,也是那几年的二舅,真正实现了自身能力与经济价值的完美结合。证明他的,除了看上去的各类经历,还有挣钱的能力。

  每次跟二舅拜年,对我,他总相惜,大约觉得我跟他是同行。

  看了德表哥的朋友圈,我跟母亲说,没想到亲戚里,还有一位秀才。

  德表哥对文字的理解,词的使用,比我更专业,他每天跟读两章,提出很多整改意见。他比我只大两岁,活得像比我老了二十年,打字慢的他跟我商量,能不能语音沟通,等我有时间的时候,再听。他视力不是很好,在手机上,看字时间久了,眼睛还会发胀。

  我真没想到会有一位这么优秀的审稿人出现。

  “当然!语音当然可以!不打扰,我有时间!”

  没想到我的一次无意行为,在多到自己都数不清的表哥里找到了一位拥有共同爱好的人。

  我担心他不会看完,说,“你慢慢看,我不着急,一定帮我看完。”

  他说,“你放心,我一定会看完的,就是有点慢。”

  他看得慢也很好。因为慢,我在重新阅读时,想着他看的时候,会觉得哪里交代的不够清楚,哪里描述的不够贴切,一不小心,又添加了大几千字。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