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捐之不仅继承了贾谊的才华,还继承了贾谊刚直不阿的性格。当时,汉元帝宠信宦官弘宫、石显等人,所有的政令均有他们转达,朝中正直的大臣都十分不满。作为儒生代表的贾捐之更是多次上书直陈石显等人专权乱政,建议问罪处置,彻底得罪了以石显为首的宦官集团。所以,尽管贾捐之多次被元帝召见,谏言也多次被采纳,却始终得不到升迁。再后来,元帝更是疏远了贾捐之。可惜的是,贾捐之并没有一直保持这样的耿直性格,他的命运也因此发生了大转变。
贾捐之很着急,因为他现在连被元帝召见的机会也没有了。当时元帝很信任长安令杨兴,认为他很有才能。杨兴与贾捐之的关系很好,贾捐之拉拢杨兴说:“京兆尹职务空缺,如果你能帮助我见到皇上,我一定会为你讲话,让你当上京兆尹。”杨兴听了当然很高兴,也回应道:“皇上说我的才能超过御史大夫薛广德,如果能得到你的帮助就更容易了。你写的文章妙笔生花,天下闻名,如果你做尚书令,一定会超过五鹿充宗。”尚书令五鹿充宗是石显的心腹,贾捐之早就想取而代之了,于是继续吹牛:“如果我能当上尚书令,代替五鹿充宗,你一定能当上京兆尹。京兆是首善之地,尚书令负责选拔官员,这样天下会治理的更好,士人不会再被埋没。此前,我向皇上谏言,平恩侯许嘉可以担任将军,期思侯可以担任诸曹,谏言都被皇上采纳;我推荐谒者满宣,满宣被任命为冀州刺史;我谏言宫中谒者不宜再授事,宦官不宜进入宗庙,皇上下诏立即实行。我如果推荐你,也一定行。”杨兴听了心花怒放,信誓旦旦地说:“我下次见到皇上,一定提起你。”
贾捐之忍不住又发牢骚,说石显的不是,杨兴说:“石显受到皇上的信任,正是显贵的时候,你想入朝为官,就要听我的安排,一旦有机会,我们就能大功告成。”于是两人开始谋划,觉得只有讨好石显才有机会,因此他们定下先吹捧石显,再相互推荐、吹捧的向上爬的计划。
第一步,由大才子贾捐之操刀,杨兴联名的奏章上报朝廷,奏章中两人共同推荐石显说:“石显出身崤山以东望族,是礼义之家,辅政六年,不曾有过错,熟悉朝中政务,处理政事反应机敏。石显恪尽职守,完成公务即返回家中。应赐予石显关内侯的爵位,让他的兄弟担任诸曹。”
第二步,两人共同商议写下推荐杨兴的奏书,由贾捐之呈上。奏书上说:“长安令杨兴政绩卓著,多次被皇上召见。杨兴孝顺父母,有曾参的孝行;侍奉老师,有颜回、闵子骞的品行。杨兴的美名传于四方,皇上下诏要举荐茂才,列侯把杨兴排在首位。杨兴担任长安令,官员百姓都颂扬杨兴,认为他有才能。杨兴写的文章像董仲舒一样;杨兴谈吐不凡,像东方朔一样;把杨兴安排在谏臣位置,会像汲黯、直不疑一样;杨兴带兵打仗,会像冠军侯霍去病一样建立功勋;杨兴治理百姓会像赵广汉;杨兴奉公无私,品德能与尹翁归相比。杨兴是一位忠义之士,是国家栋梁,应予以重用,很适合京兆尹这样的职务。”
但这一切也做得太明显了,之前贾捐之一直针对石显,现在态度忽然来个180度的转变,让人不得不怀疑事出反常必有妖。另外把杨兴吹嘘成一个文武全才的完人,吹嘘得太过了。石显也不是傻子,知道这两个人就是想通过互吹谋求官职,联想到之前被贾捐之的口诛笔伐,打算新仇旧恨一起清算,于是将情况奏报给汉元帝。元帝很生气,想不到下面的人这么糊弄他,将案件交给皇后的父亲阳平侯王禁和石显审理。审理结果是:“杨兴、贾捐之心怀奸诈,用皇上的话相互吹捧,又相互举荐,妄图谋取高位,泄露宫中谈话,欺君罔上。《尚书》说:‘谗言佞巧,震惊众人。’《礼记.王制》说:‘明知故犯,文过饰非者,不必审问,即可诛杀。’奏请按法律治罪。”
最后贾捐之被斩首示众。杨兴减死罪一等,判处髠钳城旦刑(即削断头发,戴着铁圈去做苦役)。后来在成帝朝,杨兴又担任州部刺史。贾捐之投机取巧不成,反而引来了杀身之祸。
贾捐之有其曾祖之才,却无其曾祖之德,所以两人的结局和名声相差很远。贾谊虽然郁郁而终,但时人和后世莫不惋惜他的才华和际遇,从而千古流芳。而贾捐之为求做官不择手段,为后人所不齿,更成为了后世笑柄,让后人嘲讽和鄙视。因此,为官者还是应该走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