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朱买臣被免职在宫中当待诏时,曾经在会稽郡驻京公馆暂住寄食过。被任命为会稽太守后,朱买臣仍然穿着过去的旧衣服,怀里藏着太守的印绶,徒步进入公馆。正值各地官员上京呈报计薄之时,许多会稽郡的官员在公馆里饮酒吃饭,没有人理会他。朱买臣进入内室,与值班人员一同吃饭。吃完饭,朱买臣有意将太守的印绶露出一小段,值班人员好奇,将绶带一点一点往外拉,等看清是会稽郡太守的印章时,值班人员大惊失色,慌忙跑出来向会稽郡上缴记薄的官员报告。那些官员已经喝得酩酊大醉,大声喊道:“胡说八道!”值班人员说:“不信你们自己去看。”这些官员向来看不起朱买臣,走进去查看,等到他们亲眼看到朱买臣的太守印章,拔腿就跑,嘴里连声高喊:“是真的。”所有的人都很惊讶,慌忙向守丞报告。众人互相推搡着在中庭排列整齐,向新太守行礼,朱买臣这才摆出太守的架子,慢悠悠地走出来接受拜见。过了一会儿,长安城的厩吏乘坐驷马车来迎接新太守,朱买臣便乘车前往会稽。这一段记载,与今日的爽文无异,朱买臣狠狠戏弄了那些势力小人,非常痛快,但也暴露出朱买臣做官轻浮,有点小人得志的意思。
会稽郡的官员们听说新太守即将到来,赶紧征调百姓整修道路,县吏们一起到城外迎接,出动了一百多乘车辆。朱买臣进入吴县地界,无意间发现他的前妻与现任的丈夫也在整修道路。这人生际遇的巨大反转最符合后人口味,后人根据此情景编排了各种形式的戏剧:说朱买臣的前妻看到朱买臣富贵后,在朱买臣的马前“求复合”,朱买臣命人端来一盆水泼在地上,然后告诉前妻,如果前妻能把泼在地上的水收回盆里,他便同意复合。他的前妻羞愤不已,后来选择了自杀。这也是成语“马前泼水”“覆水难收”的典故。
而《汉书》记载的实际情况是:朱买臣还是重情义之人,他停下车子,招呼前妻和她丈夫坐在后面车子上,一起来到太守官邸,让他们住在后园,好吃好喝地供养他们。可是才住了一个月,前妻就上吊自杀。正是前妻的自杀,为后来编排朱买臣戏剧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朱买臣好心办了坏事,也很无奈,他给了前妻的丈夫一笔钱,让他负责安葬前妻。朱买臣回到家乡,会见所有的故人、朋友,与他们一起吃饭,对自己曾经有恩的,朱买臣一律予以报答。
又过了一年多,朱买臣奉诏率领汉军出征,与横海将军韩说一起打败东越国,立下了大功,武帝封朱买臣为主爵都尉,位列九卿,朱买臣达到了他从政生涯的巅峰,是他人生的高光时刻。
可是“日中则移,月满则亏”,朱买臣的命运因与酷吏张汤有交集,又出现了戏剧性的反转。当初,朱买臣和严助同在宫中担任侍中,受到武帝的宠信,张汤还是个小吏,在朱买臣面前忙前忙后。后来张汤深得武帝的信任,做了廷尉,审理淮南王谋反案,杀了朱买臣的同乡兼引荐人严助,朱买臣因此怨恨张汤。朱买臣做了主爵都尉几年之后,又因过失免官,降为丞相长史,而这个时候,张汤升任御史大夫,经常代替丞相处理政务。张汤知道朱买臣等丞相长史以前都地位尊贵,便有意趁机羞辱他们。朱买臣恼羞成怒,甚至想与张汤拼命。后来他抓住机会与另外两个丞相长史诬告张汤,说张汤有不可告人的丑事。张汤留下:“谋害我的是三长史”的遗书后自杀。张汤死后,家里的家产不超过500金,他的母亲薄葬了他。武帝听闻后,后悔杀了张汤,于是就杀了朱买臣等三长史,朱买臣的一生最终以悲剧收场。朱买臣有一个儿子朱山拊,官至郡太守,担任右扶风。
朱买臣的一生颇为传奇,他五十而后发的事迹,激励了许多人,李白在《南陵别儿童入京》中写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将朱买臣视为榜样自比。朱买臣也因为前妻的自杀留下了一个悬案,被不同时代的人解读,不断地塑造。朱买臣的前妻在后世戏剧里被塑造成嫌贫爱富的角色,这主要是艺术加工的结果,毕竟后世写戏文的大多是些郁郁不得志的读书人。站在现代人的立场去看,朱买臣的妻子离开他也是人之常情,她只是再也不想跟着那么一个不可理喻的男人在过苦日子罢了。
但无论后人怎么评价,就如同每一个人的人生一样,朱买臣的人生已经“覆水难收”。朱买臣的一生可谓无比折腾,他穷困过,潦倒过,荣华过,也辉煌过。可是,扪心自问,当他卷入政治斗争无法脱身之际,他会不会怀念早年间,他“负薪而歌”的闲暇时光。也无从得知,如果站在他前妻的角度上看,当她知道朱买臣最后的结局时,她说不定并不会后悔当年的选择。
比起呆在君王身边,战战兢兢,朝不保夕的日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粗茶淡饭,平安一生,这样的生活才比较适合这世上的大部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