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那些年,相识的缘份

第21章 庐山行(二)

  牯岭街就是一条商业街,当时的商业性还没那么浓,问了几家住宿的,有点贵,不在经济承受的范围内,只能往更里面的村子去寻。

  离街面不远。并没有什么人在街面拉客,是三个丫头跑进去寻的,民风还淳朴。

  问了,说有床。所谓的床就是上下铺,一间很大的屋子,摆着一片床,床上的被子被单都是白色,看起来卫生状况还行。洗漱在露天,厕所是简单的半包围矮墙,顶部被支起,除了该隐蔽的部位,其他的地方均可视,不会日晒雨淋,和光同尘。人活一世,吃喝拉撒睡,每个步骤必不可少,有的虽貌似不堪,那才是真的人,否则都是貔貅,怎么活下去。

  勘查一番,可住。

  除了干净,还舒坦。

  出租的农户就住隔壁一间,和当地人住一起,更能深刻体验民风民俗,相比街面的商业气息,住这,像走亲戚一样。

  放下行李,跟农户简单的指定她们三张床的位置,终于可以去看大名鼎鼎的庐山了。

  庐山的名气,前有李白写的“日照香炉生紫烟……疑是银河落九天”,后有苏轼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得两位大文豪加持,庐山在众山之中,脱颖而出。

  第一日主要游走在牯岭街附近的景点,逛了一圈,有点小失望。返程路上,看有山民在那儿用手炒茶,第一次见,不知道茶叶原是这样制作出来的,看了半天。再后来,见路边有卖面的小摊,也没什么臊子,纯纯的面。她们仨从早上到现在,早已饥肠辘辘,风让下了一斤挂面,三个丫头,全吃了。晚上也不用再吃了,那一斤面,开始吃觉得味道还行,到后面,就不是在吃面了,姑娘们都变成了在体内储存粮食的骆驼。

  有一种失望,是眼见为实。

  无论是银河落九天的瀑布,还是生紫烟,都相去甚远。

  瀑布在山顶,之前,素未谋面的憧憬,在心里早已生成它可能的模样!去那座山,要乘坐单独的车,离牯岭有点远,是另一座山。爬山的路也蜿蜒,当眼前出现一条白带子挂在前方的山壁上,被人告知,“那就是瀑布!”静诧异了,这会是瀑布?是不是太远了?是不是角度不对?所有的疑虑,随着距离的不断靠近,每一步的登山,意味着每一次的夯实,走进,走得非常进,确确实实的感到了水,水相互冲击发出的声音,以及落入下方深潭的撞击,偶有水珠溅到你脸上,手臂上,只是偶有!

  这和一千多前的李白大诗人看到的是同一瀑布?怎么只像一条没有断流的水练!是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太大,连水文也可以影响至此?静望着这条单薄的白练子,它对得起名篇吗?对得起她一心求仁吗?

  静无语到自责,她也不敢责怪先人,相信他们在写的时候,一定是客观描述,就算有点美化夸张,还不至于是这样的落差。后来,又去过一类似的景点,当时正好在一场暴雨后,原本温柔的溪流忽然变得咆哮,想来,李白看到的瀑布,应该也在某暴雨后吧!

  紫烟也没有。

  粒粒可数呆的几日,没怎么见着太阳,大部分时间雾霭笼罩,飘几滴雨,或者几片雨,又停了。看到的一切,都是白色加青色,浓一点或者淡一点,看得见,又看不清,空气里水分子密度很高,在里面,四周都潮潮的,又看不到水。春雨是润物细无声,湿雾是埋你没商量。你就别想着挣扎了,哪里都是它们!

  唯一有点点提神的事:去三叠泉,台阶下到一半时,碰到的两位老人。

  他们不赶时间,下得很慢。婆婆的腿脚还不怎么方便。那时,已经有滑杆,有点小贵,消费的人需要点实力。看那两位老人,好像也不是没实力。那爷爷跟静说,慢慢玩,慢慢看,不着急,来这里,是婆婆的心愿。

  “怎么不坐滑杆?”静看着那婆婆在旁边歇着,用两只手换着揉她的腿肚子,长时间下台阶,肌肉处于紧张状态,就是像静这样年轻的姑娘,下会儿也会歇一歇,她不明白,这对老人,为什么跑这里来受罪。

  “坐滑杆,就不是自己在玩。婆婆不愿意。”

  有一种逻辑,只有自己能懂。

  静叹她正年轻,能相对轻松地完成这套动作,可以连续下1个多小时的台阶,到谷底,抬头看石头缝里蹦出的清泉,和瀑布的感觉一样。静连到此一游的照片都没兴致拍。返程路上,看那对老人还在下山中,不知道,他们看到了,会不会后悔!

  静不敢说,那泉水有多小,只笑着跟两老打招呼,继续爬山。山太陡,下的时候,难受到小腿肌肉痉挛发抖,上的时候,大腿肌肉又酸痛不已。那趟庐山之行,两条腿累得够呛,回去后,至少花了二周的时间恢复。

  整个过程,没有一段时间,有舒适感。那两位老人,在退休以后,游历祖国山河的执着,感动到了静,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实现心灵深处的,小心愿的追逐挑战之中,年轻时,天不怕地不怕,中年常常会患得患失,到了老年,看他们享受过程,一心求安的淡然,真让人敬重。

  民宿住的还行,静每天早上起来,会在村子里转一圈:看谁家的鸡起的早,纠结听到的一片一片的鸡鸣声,哪里是起头,哪里是附和;看谁家的狗友好,以此推断家里的主人是不是也会和顺一些;谁家的树栽的多,是不是在山里发现的树苗挖移回家的;谁家的猪养的多,谁家的房子修的好,谁家的院子收拾得整洁,谁家的农具摆得丰富........虽有的农具她就是看了,也不知道是干啥用的,典型的无事忙。

  村民的生活状态都比较祥和,除了像以往种地卖茶,还有如静她们这般不时自投罗网来送钱的,原始生活状态日益改善。经常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在一起聊聊天,见识长了,钱也赚了,又不累。

  在那里睡了几个晚上,静终于明白“布衾多年冷似铁”是啥意思。被子真厚,在以前,觉得厚就好,厚就是暖和。山上的潮气附着,被子里面的棉花隔在人体的散发的热气和外面的冷空气中间,阻挡能力过于柔弱,到最后,棉花只得委屈自己,不断地以身犯险,一床温暖蓬松的被子变得又重又湿又冷,又不敢不盖。

  避暑胜地里的避暑,也牺牲了太多生活的美好。

  就冲那沉甸甸的被子,庐山,静是怎么都爱不起来。要就冷,要就热,像这样,看似凉,浑身保持泡在水里不能的解脱的状态,也难受。

  回到武汉,一下船,看到熟悉的城市高楼,行走人影。

  怎么就这么亲切呢!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