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0章 青菜头
境内地势以低山丘陵为主,整体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态势,若从西北向东南作一断面,便能看到如马鞍般对称倾斜的弧度,缓缓向中部的长江河谷收拢。
这里的海拔落差悬殊,最高处可达1977米,最低处仅138米,而大部分区域的海拔介于200至800米之间。
多样的地貌在此汇聚,丘陵与台地占据了54.4%的面积,是这片土地的主流地貌;低山紧随其后,占比31.1%;中山与平坝则相对稀少,分别为13.3%和1.2%,平坝的稀缺更显其珍贵。
气候上,涪陵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1℃,年均降水量达1072毫米,无霜期长达317天,年日照1248小时。
四季在这里界限分明,夏季的燥热、秋季的干爽、冬季的温和、春季的湿润轮番登场,充足的热量与丰沛的降水滋养着万物,季风的影响更是突出,带来了有规律的雨热变化。
更特别的是,随着地势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升高,气温随之递减,降水却不断递增,形成了鲜明的立体气候,为这里的生物多样性与特色作物生长创造了绝佳条件。
正是这样独特的自然环境,成为了青菜头生长的沃土。
涪陵的青菜头种植面积占据全国总量的43.20%,这里也因此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最集中的榨菜产区,“榨菜之乡”的美誉实至名归。
每年9月,农户们便忙着播下青菜头的种子,到了10月,再将幼苗移栽到田间。
寒冬时节,涪陵气温降至4℃-5℃,大雾时常笼罩田野,青菜头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默默生长,低温与雾气淬炼出它致密的组织结构,也铸就了日后涪陵榨菜特有的嫩脆品质。
更难得的是,青菜头扎根的土壤,是由侏罗纪中期沙溪庙组地层岩石风化而成的紫色土。
这种土壤里富含磷、钾、硫、镁以及多种微量元素,而这样独特的地质条件,仅存在于重庆涪陵一带的长江沿岸,仿佛是大自然为涪陵榨菜量身打造的孕育之地。
涪陵榨菜的传奇,始于那独一无二的原材料——青菜头。
它学名为茎瘤芥,外形多样,有近圆球形、扁圆球形,也有纺锤形,表皮泛着清新的青绿,剥开后,内里的肉质洁白肥厚,轻轻一咬,便能感受到那份鲜嫩脆爽。
在涪陵,人们亲切地称它为“青疙瘩”。
这看似普通的“青疙瘩”,营养却十分丰富,不仅含有蛋白质、多种微量元素,还蕴含着谷氨酸、天门冬氨酸、丙氨酸等多种有益游离氨基酸,这些营养成分滋养着一方百姓,也为榨菜的美味奠定了基础。
要制作出地道的涪陵榨菜,除了优质的青菜头,辅助原料也不可或缺。
食盐选用的是四川自贡井生产的食卤,这种食盐氯化钠含量高,纤维和杂质少,颜色纯白,颗粒匀细,放入水中便能快速溶解,为榨菜增添纯正的咸味。
辣椒得挑选色泽鲜艳、富有光泽且辣味十足的,去除种籽、果蒂和杂质后,研磨成细腻的辣椒粉,那浓郁的辣香一飘出,便让人忍不住咽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