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同人衍生 宁同学,我对你心动了

第811章 火锅底料

  山椒则要选新鲜、色红、味道浓厚辛辣的,它的加入,能为榨菜注入独特的鲜辣口感。

  混合香料的配比更是讲究,按照大茴香55%、山奈10%、甘草5%、沙头4%、肉桂8%、白山椒3%、干燥生姜5%的精确比例混合,再研磨成粉末。

  而原料与辅料的搭配也有严格标准:早熟品种青菜头280公斤(中熟品种320公斤,晚熟品种350公斤),搭配食盐16公斤、辣椒1.1公斤、山椒0.03公斤、混合香料0.12公斤,按照这样的比例,大约能制成100公斤风味绝佳的涪陵榨菜。

  每一份配比,都是涪陵人数百年来的经验传承,最终成就了坛中那口让人回味无穷的鲜美。

  ψ(`∇´)ψ

  在重庆,什么特产都能漏,但是火锅底料不能漏。

  火锅,这种集炊具与餐具于一体的独特烹饪方式,宛如一部活着的史书,承载着数千年的饮食文化,流传至今,其历史之悠久,令人叹为观止。

  早在五千多年前的远古时代,当人类还处于新石器时期,智慧的先民们便创造出了火锅的雏形。

  在考古发现的遗迹中,与陶釜配套使用的小陶灶成为了火锅的早期形态。

  这种小陶灶设计精巧,可以随意移动,底部燃以炭火,上置陶釜,釜中盛水或汤,食材投入其中,随煮随食。

  火焰的温暖与食物的香气交织在一起,为先民们带来了味觉的享受和身心的慰藉。

  到了商周,青铜的光泽取代了陶土的质朴。

  王公贵族的宴席上,一尊尊青铜鼎泛着冷光,被奴隶们抬到殿中。

  这鼎分作两层,上层盛着切好的鹿肉、羊肉,下层的托盘里燃着上好的木炭,火舌舔舐着鼎身,将肉汤烧得咕嘟作响。

  《韩诗外传》里写的“击钟列鼎”,正是这般热闹景象:乐师敲着编钟,大臣们围鼎而坐,用青铜匕将肉块拨进沸汤,待肉色由红转白,便蘸着盐梅酱分食。

  那时的鼎不只是炊具,更是礼制的象征,一锅沸腾的肉汤里,煮着的是王朝的威仪与宴饮的风雅。

  战国的风,吹来了“鼎鼎”的革新。

  相较于商周的鼎,这新炊具多了几分巧思——人们发现,往沸汤里加入茱萸、花椒、梅子,不同食材的滋味能在汤中交融,鹿肉的鲜、羊肉的嫩,竟能被酱料衬得愈发醇厚。

  《战国策》里那句“昼游于江河,夕调乎鼎鼎”,藏着古人对滋味的琢磨:白天在江河上捕鱼打猎,傍晚回到家中,便围着鼎鼎调试五味,让鱼肉、兽肉在同一锅汤里相遇,煮出独属于夜晚的鲜香。

  这“调五味”的智慧,让火锅从“煮熟食物”迈向了“品出滋味”,像是给烟火气里添了把精致的调料。

  时光流转到汉代,长安的市集上多了些小巧的铜器。

  那是被后人称作“染炉”的物件,炉身不过手掌大小,下面能放一小块炭火,上面架着配套的“染杯”,杯中盛着调好的酱汁。

  劳作了一天的小吏,或是赶考的书生,坐在酒肆的角落,点一份染炉,将切得薄薄的肉片在杯中快速一涮,便能尝到热乎的滋味。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