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同人衍生 宁同学,我对你心动了

第812章 器皿

  这大概是最早的“单人小火锅”,不必呼朋引伴,不必遵循礼制,一人一炉,一口一热,把烟火气装进了方寸铜器里,也把火锅的温暖,送到了更多寻常人的餐桌上。

  在秦汉时期,火锅的烹饪技法已经发展出多种形式,其中一种名为“濯”的技法尤为流行。

  这种技法简单而独特,先将清水煮至沸腾,然后将准备好的食材迅速放入沸水中“濯”一下。

  濯的过程短暂而精准,既能保持食材的鲜嫩,又能使食材充分吸收汤汁的精华。

  这种吃法与现代火锅的涮煮方式如出一辙,可以看到古人对食材本味的追求和对火候的精准把握。

  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遣策上,便有关于“濯鸡”“濯豚”的文字记载,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料,印证了濯技法在当时的风行。

  时光流转,在三国时期,火锅的发展迎来了新的篇章。

  魏文帝曹丕,这位在历史上以文学和政治才能著称的帝王,对火锅情有独钟。

  他钟爱一种名为“五熟釜”的炊具,这种炊具设计精巧,分为五个独立的格子,可以同时烹煮多种不同的食物。

  五熟釜的出现,不仅丰富了火锅的口味和选择,也为火锅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它与现今流行的鸳鸯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堪称鸳鸯锅的鼻祖。

  《三国志》中记载:“魏国初建,为大理,迁相国。文帝在东宫,赐繇五熟釜”,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五熟釜的存在,也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对火锅的喜爱。

  南北朝时期,火锅的器皿又有了新的变化。

  此时,人们开始使用“铜鼎”作为火锅的主要炊具。铜鼎坚固耐用,导热性能良好,能够使食材均匀受热,保持最佳的口感。

  铜鼎的使用,标志着火锅在材质和工艺上的又一次进步,也为现代火锅的普及奠定了基础。

  时间来到唐朝,火锅的器皿和形式再次焕发出新的光彩。

  唐代的火锅器皿多用陶土烧制而成,名为“暖锅”。

  这种暖锅造型古朴,色泽温润,透出一种质朴的美感。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问刘十九》中写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诗中的“红泥”即指陶瓷制成的暖锅。

  诗人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温馨的冬日火锅图景:窗外寒风凛冽,屋内暖意融融,炉火正旺,火锅沸腾,友人相聚,把酒言欢。

  唐朝时期,还流行着一种别具一格的“菊花火锅”。

  这种火锅的独特之处在于,在火锅中加入几朵新鲜的菊花。

  菊花不仅为火锅增添了色彩,还赋予了火锅独特的香气和味道。

  相传,菊花火锅的创始人是东晋诗人陶渊明,他以爱菊闻名,将菊花融入火锅之中,可谓别出心裁。

  到了唐代,菊花火锅因其独特的风味和雅致的格调,深受文人雅士的追捧,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