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你们可晓得?
“生民为大商之本,治政为社稷之基,也就是说真正重要的就只有这两样东西。
君臣名分本就有赖于此,本以为治国经邦,到如今却背道而驰。
即便孤并非圣明,也不应该这样上无纲纪,下无法度。
今为人臣者,像王叔比干在朝堂这般,却问孤为什么?
那孤就告诉你们。
因为孤亲政七年的时候,
孤和你们打败了所有的蛮夷,
大商子民,
从此富泰安康,
而朝堂之上的诸位爱卿,
你们可晓得?
孤的子民,孤的战士,为民父母,以及你们的臣属:
为定乱北海整整打了十五年,
在这中间,
10万大军出征,15年战死9万,
百万黎民流离身死北海,陷于妖魔之口,
太师定乱回朝,
携流民10万,士卒不足1万,
你们可以算一下,
这中间死了多少人,
为定东海平灵王之乱出兵8万,
历经数战数月,
北海之战剩余所部几乎全陨,
36路大军出朝歌远征西岐讨伐,
无数将士,
葬身掩埋,
岐山一战,
东南战事未定,边军尽出,
但尽皆覆没,
诸卿什么叫尽没?
整个大商的倚仗没有了,
南疆近4万边兵精锐,
九讨几征,
拼光了3万,
东卫的20万戎兵一直与东夷作战,而征讨西岐的30万大军归来,不足1000人,
卿等可知军魂无归,家家挂白绫,
戎军甲士耗尽了最后一滴血,
诸卿远去者,千里之数,万里之遥,
上下犹不以为虞,
大商百万将士,
驰骋沙场,
18万大商将士血染缊袍,巍巍九州沉沦苦海,人族华夏光明不在,
在这之中,25年间,
群臣当记,
朝歌城至少有30万人族,30万大商子民,
惨绝于仙神所持,他人的刀头之下,
连带着大商,也连带着人族一起。”
大商已处于生死存亡之间,有怎样的隐患,又将经历怎样的灾难,他们岂能知晓?
更多的精力往往周旋朝堂,举世浑浊,对此不以为然,诈力相尚。
故此国家缓急之际,唯有突破常规,打破一切!
唯有突破!才能创新改旧,革故鼎新!
变革布新,变得不可或缺。
只有不断突破旧的思维,才能将新颖、独特灌注社会,更新人的思想,创造新的事物。
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权术是尚,有恃无恐,却不足以搘拄倾危,可朝堂治政还需要他们,只能分级任用。
人族气运昔盛今衰,不以礼节之,世运因之为衰。
不知气运为衰而无运,并以礼节之,而子受便是亲口告诉他们。
世运为衰,乃有大商其衰,其衰也会更甚。
能明事者少有,子受神情严肃不苟,难为好些朝臣,不明就理。
而自身并不知其非,也意识不到问题所在。
非一人之过,迨至朝政一日不如一日,自知其非也晚了。
指斥其奸,权术是尚,无济于事。
讪议朝政,到底是诽谤,还是廷诤?
“生民为大商之本,治政为社稷之基”,朝堂清明,则祸乱不兴,反之流言蜚语四起,朝堂争斗愈烈。
表面举止方正,其名世人竞慕之。
丞相商容及王叔比干就是其中的代表。
朝堂之上以立名节,背地里却结党营私,国家治政之所,皆君臣矛盾激成之处,也必带来祸患!
然而诸位人臣并不知道吗?
他们不仅知道,而且比谁都感受深刻!
反之却依旧结党营私,甘罹其祸!
究其是非,亦个中之道,子受就剥给他们看!
诸位臣等非要毁了朝政吗?还是依然把自己看成人臣典范?
当此时,群臣却感觉大王以滂渤之势席卷而来,他们怕是已经抵挡不了了。
一众朝臣以黎庶为名,以济其私,至于大商真正的兴衰荣辱,怕是并没有考虑多少。
而子受能做的只能是相时而动,相机而行。
所以朝堂上才会有一番言语。
至于他说的那些,可以说是玄鸟传言,他所做的一切无累他人,更是为了大商以后的发展。
从而堵上他们的嘴!
免得他们再说什么“君过臣失”,“自贻其咎”!
商容乃善于藏隐之人,几乎不会主动出头。
可王叔比干就不一样了。
如今朝堂之上,他左支右吾,大王的一番话语,更是让他不知该如何继续下去。
虽丞相被罢,但陷于朝堂形势,他也不得不站出来出头。
他说的是大王和王后的问题,大王说的却是礼乐刑政。
如今王叔比干也不免有些后悔自己的行为。
开天辟地以来,都没见过这样的大王,权宜之下,王叔比干泣下数行。
大王所言“巍巍九州沉沦苦海,人族华夏光明不在”,阽(dian去声临近)危之域【危险的境地】,纵使朝臣无暇治政,只知朝争,也没办法平静。
子受让王后身后的两个宫婢将剑收起,而两个宫婢竟以拔剑斫(zhuo上声刀斧砍削)地,以示气愤。
看来王后刚烈的性格也传染给了她们,在子受面前倒无所忌讳,因为她们只听王后的。
子受倒对两个宫婢比较欣赏,而之后不久,两个宫婢也成为了令人觊慕的存在。
而知遇之感,此恩无以为报!
王后向来彼取我与,不争什么,也不求什么,心胸开阔,对人从没有亲疏贵贱之分,常常网开三面,禁不住让人感念王后之德。
在奴隶制社会,少有不以主人自居的觉悟,何况王后?
王后兴国福民,往往寥寥数言,便能让子受政事上如拨云雾,茅塞顿开,母仪天下,德名显扬。
不怪王后身边的侍婢,忠诚之意不为移。
在王后身边熏陶渐染,如今侍随王后,面对朝事,寸步不退,不愧为忠者。
自身颇有胆识,故能得王后恩典,贵为王后的姜应缡,虽为中宫之主,却为人公正,也对她们多有赏识。
大王踰制,王后违礼,这是很少见的。
许多朝堂之臣,自以为忠谨,凭此因循守旧,却不知庸臣误主。
其明于礼制,但文臣武将朝堂上却互不相容,倒不如说他们善于借题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