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武侠仙侠 重生人皇,功德拉满打造不败殷商

第130章 六部长官

  皆是不明之人,则子受手握王权,臣下却有违诏命。

  既有违帝命,乃诏下不遵,故各与之周旋。

  朝中无奋身死事,搘拄倾危者,所以子受语气慷慨,但群臣听来却有些悲凉。

  其中意味着什么,蕴含着哪些,言之不尽。

  之前朝堂上个个恳切,如今却沉默不语。

  之前打算上奏的朝臣也打消了心思。

  并且想要借着弹劾奸臣的名义,劝谏大王的想法也消失的无影无踪。

  三公为任,各官其职,商容被罢,丞相尚且如此,同为朝堂之臣,他们又怎么可能置身事外?

  只责丞相,不问群臣,何以为公?

  自以为是,以为大王操之过急,只处置丞相,那就大错特错了。

  皆以为丞相不该当其罪,丞相为罪,则群臣亦有其罪。

  为相者,“掌丞君王,助理万机”,然而九间朝殿,其中有多少大臣清慎自守?

  诏下不遵,有何面目立于朝殿?

  惟德是辅还是惟上是从?

  当然不能以一言蔽之。

  如今他们还能以为言者无罪吗?

  朝堂沉静,群臣无声,就是最好的答案。

  而群臣不知道的是,在王后身后,有一个孩子看着父王在朝堂上的一切,一声不响儿,却暗暗匿笑。

  武庚小小年纪,未尝见过此类。

  王后之德,群臣交口称赞,却未必像母后说的那样。

  因为群臣所表现出的并未有所敬。

  朝中一众大夫卿士心口不一,现在他明白了一个道理,臣下的话姑且听之,不能全然相信。

  同时要像父王一样赏罚分明。

  武庚也赞叹于父王英明果断的洞察力和手段。

  而要事实手握王权,不论群臣有没有资格立于朝堂,都需要用到他们。

  召集群臣早朝,更多的时候需要商议,而不是独断专行。

  子受当然可以乾纲独断,但现在还不是时候。

  帝王决策果断是一方面,是否治国有方就是另一方面了。

  朝堂以丞相商容为首,如今商容被罢,自顾不暇,大王与王后雍容不迫,接下来子受定调。

  商容受遗诏辅政,有负王恩。

  九卿朝士大夫再也不敢妄言,为商容求情。

  虽然有些事难以明状,但大王的态度真实不虚。

  公道自在人心,群臣则又无言可对。

  而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虽然言者无罪,却不容诬蔑!

  朝中一无能臣,二无干吏,以至於斯,法不容奸。

  朝中一众卿士大夫常言,王后之德为世人所仰慕。

  王后谓之有德,就应若水之德,众流归海。

  驯致于此,以正其风,大商也将日益繁盛。

  而干名采誉者必加诛!

  朝事可尽言,朝堂治政之所,商容原本有望於诸君,如今彻底不抱希望了。

  政乱于内,一众朝臣也切合时宜的提出稳固朝堂的需要,朝堂各与之周旋,想要靠君德感召或者感化是不行的。

  大商日渐衰微,“君德”更无复孑遗(孑遗,遗留;所剩无几)。

  于政甄才品能,研精致思,但知用非其人,朝堂如何稳固?

  子受之前衣不解带,日夜勤政,还不是因为这些峨冠博带之臣不值得信任?

  于上不能安国,于下不能利民,非人主不明,即便尧舜这种“圣明烛照之君,洞察朝堂上的一切,怕是也会为之叹息一声。

  指望帝王英明,不如指望臣下真正去用心,真正的去卖力。

  “君过臣失”,岂能无失?

  人主不明,非臣贤可正其失。

  同理,臣不贤,遂君过臣失,甚至出现臣下举兵犯乱的情况。

  此并非危言悚论,事实已经证明,最为重要的就是这个。

  所以子受要严明朝堂法度,以正其风!

  子受侃然正色道:“孤更长梦短,却也知诸位爱卿备尝辛苦,但大商积蔽日深,孤所言‘民不聊生’,八成可能出现,而这就是大商的未来!

  如今诸卿小心翼翼,是否在质疑孤危言耸听?

  真到了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境地,怕是君臣上下以及整个大商后悔都来不及!

  从来都是福无双至,而祸不单行,而祸患从来都不是只有一次,有了第一次,就会有无数次!

  大商有九重关要闯!

  开始会损兵折将,而有人会傅虎作翼!

  无数的忠臣良将会因之而陨坠!”

  子受的一番话使人难以相信,但众臣凛然。

  而接下来必使朝臣屈伏。

  “孤平议卿等上奏,认为其有理,大可不用事必躬亲,所以临堂决意,除王后上朝听政外,下设六部,国事大臣皆当尽心尽力而为,不屑尽心竭智,御史大夫手持诏命,口衔天宪,则小不知大体,且用时不胜其任,以法令惩治!

  御史大夫不拘文法,其後不为世代簪缨者讳言,为民父母之人更不应该讳过,类似治乱兴衰之理。

  孤为人从不讳过,但大臣不能体国,甚至以下犯上!

  诸卿违诏不遵,君臣之间霄壤之别,迥然不侔,天下病矣,所以身为百官之长,朝堂之首,丞相去其官。

  名为一代柱臣,人主大臣不相信,位极人臣,一之为甚(过分),王业始有其危,袭凡蹈故,自以为有所得,可名为忠者,却是庸臣之举。

  丞相无才,以致于此。

  所以才有今日,孤不得不朝堂改制。

  下设六部,御史大夫掌管六部,为六部长官。”

  商容与亚相比干对此凛然。

  看来大王对杨任确实欣赏。

  百官疑惑,何为六部?

  因为商容被罢,原本身为亚相的比干,遂登位正相用之。

  杨任终不用再看任何人的眼色,其原本也负才尚气,可能者未尽其用,及至此时,即便商容为相时,怕是也比不了现在的自己。

  但丞相久任事权,影响还是有的,即便被罢,也是一样。

  比干接替商容为正相,正是因为商容的影响依旧存在。

  没多少人能将声名利禄置于度外,患得患失之下,自然选择于依附朝堂之首。

  必先着其势,才能动摇其根本。

  不得己让比干接替商容,正是因为牵连之故。

  但其势并不能为之化解,大王此举也不过是为了稳定朝堂。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