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武德九年八月二十八日。
长安玄武门大开,一队队玄衣甲士乘马而出。
甲士之后,胯下什伐赤、身着黄金甲的大唐天子李世民,纵马出城。
李世民之后,是十名年轻的千牛备身,和十名同样年轻的备身左右,最后是数十名文武大员。
四十里路程,战马收缰慢跑,不到一个时辰后,他们来到了渭水南岸。
两千玄甲军摆开阵势,李世民与文官武将越众而出。
众人都朝对面看去,渭水之北,毡帐林立,密密麻麻,一望无际。
内中有些文官倒吸一口凉气,看这阵仗,突厥大军十万不止,可能二十万是有的。
一员四十余岁,脸色有些蜡黄的将领,在马上对李世民一抱拳:“陛下,在我大唐疆域,长安左近,岂容胡虏横行,臣愿与咬金过桥冲阵。”
李世民微微一笑:“叔宝,今日勿须冲阵,你与知节在此压阵,看朕如何却敌。”他环顾一下身边众千牛与文武官员,高声说道:“朕来点名,点到者来朕身边。高士廉、房玄龄、周绍范、李孟尝。”
四人大声应诺,拨马来到李世民身侧。
李世民又看向自己的千牛侍卫们,指着其中一人:“安元寿,你也出列。”
李世民一马当先,来到渭水桥头,身后五骑紧紧跟随。
渭水北岸的突厥人,早已看到这边的动静,也列好了军阵。
颉利可汗手搭凉棚看着对面,见有六骑站在桥头,眯眼一看,中间马上金甲武士好像是大唐天子,心里暗暗吃惊,又见执失思力没在其中,心下就是一沉。
执失思力是他的心腹,一早被他派去长安,面见李世民,既想窥探唐军虚实,也有耀武扬威之意。
李世民可不是好脾气的人,见执失思力态度蛮横,言语无礼,一怒之下,将他扣押,囚禁在了门下省。
颉利对身边的突利说道:“大唐天子亲至,你我叔侄也不能输了气势,迎上几步。”
叔侄二人拍马向前,也来到桥头,隔空对李世民施了一礼。颉利说道:“见过大唐天子,天子安好。”
李世民稍作还礼,说道:“可汗,前者我大唐曾与你结盟,如今你为何背弃盟约,兴兵前来?”
颉利狡辩道:“今日我不算背盟,只是带儿郎们来大唐游玩罢了。”
李世民道:“那好,就请可汗退兵。”
二人虚头巴脑对答几句,突利扯扯颉利衣襟,叔侄二人往远处看去,对面烟尘滚滚,旗帜飘扬,又来了几支唐军。
颉利小声道:“梁师都不是说长安空虚吗?怎么还有这些人马?”
突利道:“叔父,唐天子乃百战名将,应当留有后手,看他一人当先,并无一丝惧怕,还不知能调来多少兵马。不如撤军吧,这些时日,儿郎们也抢了不少,不算空手而归。”
颉利看着侄子,这小子与唐天子是结拜过的,难保不会怀有异心。况且执失思力被唐人扣留,不能知道唐军底细,还有前日阿史德乌没啜在泾阳大败,消息传来,我突厥勇士有些失了锐气。
这样与唐军对峙下去,大约是讨不到便宜了,要不,那就撤军。可是不能这样就离开,总要想些办法,勒索一番再走。
他抬起头,大声说道:“大唐天子,请你回转长安,今日我可以遣人再去与你相谈,但你须放了执失思力。”
北岸唐朝君臣,总算稍稍放下了心。
回到显德殿,李世民又与文武重臣们商议了一会,议题就是如何与突厥来使谈判。大家意见基本一致,皇帝刚刚登基,朝局还有些不稳。再者,唐军施行府兵制,比较分散,难以在近日内集结起来,京师这里只有几万军队,不宜与突厥野战。
还是谈和吧,暂时先不考虑颜面问题,付出点代价也是值得的。今后休养生息,秣马厉兵,总要找回场子。
李世民暗暗咬牙,今日之耻,来日要你百倍偿还!不出五年,朕必叫颉利灰飞烟灭。
文武官员们散去,李世民留下秦琼与周绍范。
李世民走下玉阶,关切地对秦琼说道:“叔宝,你要好好将养身体,我见你面色还是不佳。”
秦琼十分感动,虎目中微有泪光:“微臣贱躯,多谢陛下挂怀。臣戎马半生,历经大小战阵二百余场,屡受重伤,前前后后流血几斛,如何会不生病?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臣已经看淡。”
李世民拍拍秦琼肩头:“叔宝,不要这样想,天下已经安定,你要好好活着,我与你君臣长久下去。军中之事,你觉得身体好些,就管一管,稍有不适,就回府安歇。”
他好像想起了什么,面现喜色,说道:“叔宝,今有一桩奇事,讲给你听。”他拉着秦琼与周绍范坐下,把崂山那里有海外皇子来到之事,大略说了一遍。
皇帝即位不久,就有外国使节前来觐见,当然是喜事,秦琼起身向皇帝道贺,周绍范也随之道贺,以示他也是刚刚知道此事。
李世民又道:“即墨县奏疏中说,那位皇子随行有三位女伴,其中一人是他国什么,哦,皇家医学院祭酒家的女公子,应当医术不错。等她到了长安,请她为你诊治一番,也许有些功效。”
秦琼道:“天朝上国的名医都不能治得微臣旧疾,一个番邦小女子还能强过他们?臣不抱幻想。”
君臣三人说了一会,李世民道:“叔宝,即墨到长安两千六百里,沿途似乎有的地方还不甚太平,朕想派兵前往,迎接来使,就从你左卫之中抽调兵马。你须拣选最优将士,不使坠了我唐军威风。”
秦琼叉手:“臣领旨。不知陛下打算派多少军士?以何人统兵?”
李世民道:“就派五百人,编作两团,每团两百人,余者百人,作为中军,每人配备双马。至于何人统兵,叔宝你说。”
秦琼想了想,说道:“既有校尉两名,应该由将军统领,大将军级别过高,不如叫中郎将吴黑闼出马。”
李世民道:“行,叔宝言之有理,那就吴黑闼统领。”
吴黑闼是秦琼的瓦岗旧友,这次出公差,又没危险,又有功劳,秦琼自然要想着这位老兄弟。
李世民又道:“校尉呢?”
秦琼道:“校尉最好由陛下定夺。”
秦琼不糊涂,自己提名一个就够了,别啥都管。
李世民道:“你们几家的娃儿都小,只有敬德家的宝琳已是成人,算他一个。”
周绍范道:“陛下,尉迟宝琳跟随他父出征,现在泾阳。另外,宝琳只是队正,品级太低,一旦叫他担任校尉,只怕军中不服。”
按唐朝军制,每团二百人,置校尉一名,正六品上;团辖两旅,每旅一百人,置旅帅一名,从六品上;旅辖两队,每队五十人,置队正一名,正七品上。
尉迟宝琳现在是队正,一下子提拔到校尉的位置,确实有点速度过快。
李世民道:“朕知道,此间商议完毕,你就派人去往泾阳,将他调来,最迟明早须到长安。”
他又说道,“此次派员去即墨迎接来使,皆是临时差遣,不是常任,过后职级取消。当然,如果哪个娃儿做得勤勉,差事办得好,朕也不介意提他一提。”
周绍范领旨。他与秦琼对视一眼,都知道皇帝这次想派一些年轻人去历练一下,做得好,升迁转正就在眼前。这也难怪,外国皇子使节是个十九岁的少年,咱们这边最好也派少年过去,这叫外交对等。
说来皇帝对勋臣们还真的照顾,有好事就想着咱们,接人的差事多简单,哪个做不来?可惜咱两家的孩子都小,老周的儿子八岁,秦琼的儿子才两岁。
李世民接着道:“至于另一名校尉,就派安元寿吧。他十六岁就随朕左右,本身就是千牛备身,正六品下,足够了。”
“以下安排,周卿你记一下,等会你去中书门下,叫他们拟诏,从速办理。告诉他们,虽是临时差遣,也须正规手续,勿叫外国使节以为我大唐轻视于他。”
周绍范再次领旨。
李世民道:“来使身份是一国皇子,我国也须去一宗室,就让赵郡王家的大郎李崇义去吧,职务为殿中省尚乘奉御。”
“鸿胪寺当然要出面,叫萧瑀长子萧锐,代表鸿胪寺,正好他也是我女婿,又是南朝故梁国皇帝之孙,很是合适。职位嘛,鸿胪寺主簿,再加千牛备身衔。另外,鸿胪寺典客署还须派人跟随。”
“来使携带高产良种,司农寺自然不能闲着,着杜如晦长子杜构,代表司农寺前往,任司农寺上林署令,也加千牛备身衔。司农寺导官署也须派人跟随。”
“好了,就这样,叔宝你回左卫告知吴黑闼,点选兵马。”
秦琼领旨下殿。
李世民问周绍范:“孝范,人手你可调配妥当?”
周绍范道:“回陛下,一切就绪,都是太子右内率中得力之人。”
李世民道:“那好,你先去中书门下传旨,然后就离京吧。山东之地还有些不甚太平,你多带几个武艺高强些的随你左右,一路小心。”
周绍范眼眶有些发红,叉手施礼:“多谢陛下厚爱,微臣定会平安归来,微臣还要为陛下效力几十年呢。”
李世民坐上御榻,又想了一下,觉得没什么疏漏,于是开始批阅奏章。
过不多久,一个内给使走进大殿,向李世民禀报,右武卫大将军程知节求见。
李世民随口道:“叫他进来。”
内给使出去,一个魁梧大汉走进,来到丹墀前,叉手施礼,然后开腔,嗓门颇大:“陛下,臣听说要去接个外国皇子,尉迟家还有安家的小子都派了去,为甚的不叫俺老程家的娃儿去?咱家也要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