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汉书人物大全

第275章 9.徐乐谏言土崩瓦解

汉书人物大全 以叶知秋1 1245 2025-09-27 03:08

  徐乐是燕国无终(今属天津)人,元朔元年,与主父偃、严安等上书,被武帝召见,武帝对他们相见恨晚,任命他们为郎中。从此,与主父偃、严安、司马相如等随侍武帝左右,是武帝重要的文学侍臣之一。

  徐乐在任上的政绩已无从可考,但《汉书》中记载了他一篇近千言的上书,从中我们不仅能领略到他“辩知宏达,溢于文辞”的才华,还能看出他洞察历史、善观实事的忧患意识。徐乐上书的时间正是武帝北击匈奴,南征南越,频繁用兵,武功赫赫的盛世时期。徐乐面对武帝穷兵黩武始终保持着清醒,他以中国士人所特有的忧患意识,透过“盛世”表象上书呼吁武帝,要重视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他上书道:

  “我听说,天下之大患,在于土崩,而不在于瓦解。什么是土崩?秦的末世就是土崩。陈涉一介布衣,没有千乘之尊、尺寸封土,也不是王侯贵族的后人,没有乡邻的赞誉,不具有孔子、曾子、墨子的贤者品行,没有陶朱公、猗顿的财富,出身于穷苦陋巷,然而振臂一呼,天下百姓无不响应,为什么呢?因为民众已经穷困到极点,君王仍然毫无怜悯之心;民怨沸腾,朝廷却茫然无知;风俗败坏到极致,政策仍然得不到修正。这三点就是陈涉起义成功的原因,这叫做土崩。因此说,天下之大患在于土崩。

  什么是瓦解?吴、楚、齐、赵等七国叛乱就是瓦解。七国叛乱被定为大逆罪,这几位叛王都是万乘之君,率领的叛军多达数十万人,他们聚集的财富足以招降纳叛,可是却不能向西拓展半寸领土,最终被朝廷镇压,为什么呢?不是他们力量小,军队的力量不如陈涉,是因为先帝创立的汉朝,圣德未衰,民众安居乐业,叛王得不到人民拥护,这就叫瓦解。因此说天下之忧患在于土崩,而不在于瓦解。”

  徐乐认为政治成败的关键在于民心向背,秦朝因为违背民心,陈涉一介布衣振臂一呼,秦朝就土崩,走向灭亡。而汉朝得民心,虽然吴楚七个诸侯国的势力强大,依然无法瓦解汉朝。所以他劝诫汉武帝:“近几年,崤山以东五谷歉收,百姓穷困,再加上边境多事,民众已经有不安定因素。民众不安定,就容易产生动乱,这是土崩之势的萌芽。贤明的君王要审时度势,洞察危机的出现,还要及时调整政策,防患于未然,不要让土崩之势形成。”虽然徐乐没有提出根本解决现实矛盾的具体方案,但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形势作出的判断,还是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从汉高祖时的陆贾,到汉文帝时的贾谊,再到武帝时的徐乐,为什么都把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当作他们那个时代的重大问题来看待呢?而所不同的是:陆贾处在汉兴百废待举之时;贾谊处于西汉稳定治理时期;徐乐则处于西汉盛世。这说明总结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不仅是处于秦、汉更迭的历史大变动时期的重要任务,也是稳定时期乃至盛世环境下不可遗忘的话题,是最高统治集团时时引以为戒的大问题。无论从名望还是从功业上看,徐乐都远不如陆贾、贾谊,但他那洞察历史、善观时势的忧患意识和敢于为民请命的政治作风,同样为后人树立了典范,而他的历史见识与陆贾、贾谊相比也并不逊色。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