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大家都耳熟能详,他是西汉历史上最顶尖的政论家、文学家之一,为后世留下许多政治、文化的珍品,特别是《过秦论》气势恢宏,文笔雄健!可惜英年早逝,才华和理想都还未得到充分展现,30几岁就郁郁而终,令人叹息不已。贾谊不愧是文学世家,他的曾孙贾捐之在汉元帝时期也是著名的政论家和文学家,元帝刚即位,贾捐之经常上书谈论朝政得失,元帝召贾捐之在金马门任待诏。
当初汉武帝征伐南粤,在南海的大岛(海南岛)上设立儋耳郡、珠厓郡,广袤千余里,下辖16个县,有23,000多民户。朝廷派去的官吏全是中原人,对当地土著多有侵夺凌辱之事,而土著人也很强悍凶恶,自认为隔绝在大海之外,经常违反禁令,每隔几年就要反叛一次,杀死朝廷命官。朝廷每次都要出动军队,予以平定,二十几年间,总共发生了六次叛乱。昭帝始元五年,朝廷撤销儋耳郡,并入珠厓郡。宣帝在位期间,朱厓郡又有两次反叛,朝廷都要派军队镇压。
元帝初元元年,朱厓郡又有民众反叛,朝廷再次派大军镇压,但岛上反复叛乱,接连不断。元帝征求群臣意见,贾捐之建议不应该再派出军队。元帝让侍中,驸马都尉、乐昌侯王商诘问贾捐之,王商问:“朱厓郡归附,设置郡县已有很长时间。岛上反叛,你说不应该再派大军,岂不是助长叛乱,辜负先帝创立的宏业?你的建议符合《六经》哪一条?”贾捐之上《弃珠厓议》作答:
“我听说尧舜禹这三位圣明的君王,他们拥有的土地不过数千里,但教化已经影响到朔北、南方,四海之内颂扬之声不断。能接受教化的施以教化,不能接受的也不勉强,世上万物各得其所。殷商武丁、周代成王是商、周最有仁德的君王,当时世间万物都生活的很好,越裳氏通过重重翻译向朝廷贡献。这些都不是通过战争获取。到了秦朝,兴兵远征、贪外虚内,不顾及后果开拓疆土,结果南边仍然没有越过闽越,北边没有越过太原,而天下已经崩溃。
大汉建立,文帝看到国内刚刚结束战争,便制定政策,偃武修文,每年处理的刑案仅有几百起,人头税仅缴纳40钱,男丁三年服一次徭役。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了武帝元狩六年,太仓里的粮食已多得腐烂,国库的铜钱长期不用,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有了这样的财力,武帝厉兵秣马、整饬武器,开拓西域,直抵安息诸国,向东抵达碣石,向北驱逐匈奴于万里之外,在南海开拓边疆,设置八个新郡。当时天下战事不断,每年审理和判决的案子多达几万起。赋税频繁,徭役沉重,盗贼四起。大军不断出击,父亲战死,儿子相继受伤,女人守卫边疆的堡垒,孤儿嚎哭,老母寡妇哭泣。这都是开拓的疆土太大,战争不能停止的缘故。
天下以崤山以东为最富,崤山以东又以齐、楚为富足。然而这里的民众已经穷困,百姓流离失所。人情最亲莫过于父母,最爱莫过于夫妇。到了卖妻子儿女,法律不能禁绝,道义无法制止的地步,这是国家的忧患啊。而今陛下不能忍受一时的愤怒,不去拯救饥饿的百姓,保全百姓的性命,而是要派大军到大海之中逞强,在那个蛮荒黑暗的孤岛上显示威力。
圣人出现,外族自然会来归附;中原衰落,他们又会叛离,用军队镇压只能带来灾难。自古以来,外族就是国家的祸患,何况骆越(指活跃在岭南地区的百越部族之一)蛮夷,父女在同一条河里洗澡,用鼻子喝水,与禽兽没区别,本来就不值得设置郡县。蛮夷愚蠢无知,才孤独地生活在海岛,雾气潮湿,毒蛇蚊虫肆虐,加上水土不服,军队到了那里,还没打仗,战士就大量死亡。而且并不是只有朱厓郡才出产珍珠、犀角、玳瑁,抛弃它不值得惋惜;不去征伐,也不损害朝廷的威望。那里的百姓好像鱼鳖,不值得争取。
臣用讨伐西羌作为例证,出兵不到一年,距离不过千里,军费已达40多亿,用光了大司农所辖国库钱财,又动用少府掌管的宫中用钱。解决一个角落的问题,费用就这么多,何况劳师远征到更遥远的海岛,只会损兵折将,劳而无功。从古人那汲取智慧,臣建议放弃珠厓郡,专心经营崤山以东,首先赈济难民,排除国家忧患。”
元帝询问丞相和御史大夫,御史大夫陈万年认为朝廷应该出兵平叛;丞相于定国认为,朝廷此前平叛,官兵伤亡惨重,军用开支达三亿钱,叛乱仍未完全平复。如今,崤山以东民众生活艰难,人心动摇,贾捐之的建议可以考虑。最后元帝采纳了贾捐之的建议,放弃朱厓郡。从此,海南岛脱离汉朝,之后相当长时间海南岛上的建制多有反复,一直到隋文帝仁寿初年,隋朝正式再将海南岛纳入版图。唐太宗贞观五年增设琼州,海南简称“琼”即源于此。至此,海南再未分离。
汉朝在海南岛设立朱厓郡、儋耳郡后,长期面临土著反抗与统治成本高昂的问题,从汉武帝到汉元帝,叛乱频发,汉朝屡次出兵镇压却始终无法彻底解决,反而消耗了大量人力、财力。是否应该继续维持对偏远蛮荒之地的统治,贾捐之的建议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他的建议是当时汉朝在内外交困下的理性选择,体现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政治智慧,尽管放弃领土,看似消极,对不起祖先,但却是对民生和国家稳定的务实考量。
贾捐之作为贾谊的曾孙,继承了贾家的政治智慧和文采,但最终因个人性格缺陷和政治失误而未能善终,那是怎么回事呢?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