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是历史上有名的复仇专家,他曾经为了报父兄之仇在吴国励精图治隐忍10多年,然后和苏武等人率吴国大军攻破楚国,此时仇人楚平王早已作古,为泄胸中怒火,伍子胥掘墓鞭尸,随后对楚国的忠臣申包胥说出了那句“吾日暮途远,故倒行逆施”的名言。几百年过去,这句话成了主父偃的座右铭。主父偃在晚年得志之后,刻意横行,逆人情而倒施,他在施展政治才华的同时,一心要补偿多年的困顿生涯,玩味自己的快意人生。主父偃的人生宣言就是“大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烹。”用美国人的话来说就是:“你要么坐在餐桌上,要么就出现在菜单上。”为了追逐功名利禄,他不惜一切代价,这也注定了他的悲惨结局。尽管他博学多闻,机敏善辩,为汉王朝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卓越贡献,却最终遭到灭族的命运。
主父偃前半生过得很辛苦,他是齐国临淄人,早年学习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学说,年轻时候的主父偃希望自己也能凭藉纵横学说,像苏秦、张仪那样位及卿相。但是纵横之术显然不适合稳定的汉朝,尤其到了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主流学说。所以,主父偃晚年转学《易》《春秋》和诸子百家学说。他在齐国的读书人中间游走,但熟悉他的儒生都讨厌他,主父偃在齐国无法立足。而且他家里贫困,也没有亲人、朋友愿意借钱帮他渡过难关。主父偃只好选择北上,去燕国、赵国和中山国游学,但同样不受重视,被人排挤。这一晃就是40多年过去了,也就是说主父偃在外游历40多年,走到哪里都被排挤,讨人嫌,这或许跟他的性格过于偏激、自负,难以合群有关,从他后面发达之后做的事情来看,也确实如此。
元光元年,主父偃认定在诸侯国难以发展,于是西入函谷关,来到长安去拜见卫青。两人交谈过后,卫青觉得他是个有才之人。多次向汉武帝推荐主父偃,但武帝并未在意。主父偃在长安住久了,带的钱也快花完了,遭到达官贵人及其他门客的厌弃,他在长安又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万般无奈之下,主父偃决心向武帝直接上书。奏书中讲了九件事情,有八件与律令有关,还有一件是关于征伐匈奴的事。奏书早上递上去,晚上就被召见,当时还有赵人徐乐、齐人严安也上书谈论政务,武帝看了,立即召见了他们三人,说:“你们原来都在哪里,为何我们相见得这么晚?”当即任命他们为郎中。
主父偃的这份奏书中除大谈法令外,主要是劝谏武帝不要讨伐匈奴,他强调《司马兵法》中“国虽大,好战必亡”的论述,认为秦国的灭亡在于征调天下男丁抗击匈奴,致使百姓疲惫,最终天下大乱,诸侯叛秦。而汉高祖在遭受平城之围后,痛定思痛,采取和亲政策,从此与匈奴不再有战争。兵法讲:“出兵十万,日费千金。”匈奴喜欢掳掠、抢劫,以此为业,天性使然。从舜帝、夏商周以来都视匈奴为异族、化外之民。如果不以舜帝、夏商周的政策为参考,不借鉴匈奴政策的失误,还会重蹈覆辙,百姓又要遭受战争之苦,兵久则会生变。因此,劝谏汉武帝吸取教训,停止对匈奴的征讨。
主父偃上书的那一年,汉武帝采纳了王恢的马邑之谋,试图利诱匈奴军臣单于入境,在马邑设埋伏消灭他,这个计策没有成功,后来汉匈双方断绝和亲。也就是说,在主父偃提出不要讨伐匈奴时,汉武帝已经决定了要对匈奴作战。但是汉武帝并没有因言废人,因为他看出了主父偃的才能。
后来主父偃再接再厉,又多次上书陈说政事,先后升任谒者、中郎、中大夫,一年内升迁了四次。从一介白衣,迅速升迁为中大夫,主父偃否极泰来,实现了华丽的蜕变。中大夫的职责是参与国家政策的研讨与制定,堪称皇帝身边的核心参谋,官秩为从五品,地位仅低于公和卿。正是这一时期,主父偃向汉武帝献上了三条至关重要的计策,每一条都分量千钧,那都是什么计策呢?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