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父偃晋升速度很快,不仅让人想起了汉文帝时期的贾谊。贾谊的晋升速度也很快,而巧合的是,两人都对同一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这个问题就是如何削弱诸侯王。诸侯王势力强大造成的尾大不掉,在西汉初期一直是个大问题,而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必须从诸侯分封制说起。
周朝实行诸侯分封制,也就是把国家的土地划出一部分给皇家子弟,成为他们的封国,以作为屏障来护卫王室。但东周以来,诸侯纷争,分封制反而成了国家分裂的源头。所以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中央直接管理的郡县制。汉朝建立后。又恢复了分封制。郡县制和分封制同存的制度,对西汉初期政权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弊端也逐渐显露。在汉文帝时期,先是济北王刘兴居谋反,后来淮南王刘长谋反。针对诸侯王势力强大的问题,贾谊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建议把大国分化为若干小国。汉文帝部分采纳他的建议,但收效甚微。
到了景帝朝,晁错认为对诸侯王“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提出了简单粗暴的削藩之策,直接削夺诸侯王的封地,结果遭到诸侯王的强烈反对,最终爆发吴楚七国之乱,晁错自己也因此丧命。
到了汉武帝时期,诸侯的势力愈加强大,武帝也深深地意识到削藩的重要性,但有七国之乱的教训在先,他不敢轻易采取行动。这时主父偃总结了贾谊和晁错等人的思想,十分高明地提出了“推恩令”,主父偃也因推恩令真正登上了历时舞台。主父偃向汉武帝谏言道:“古时侯诸侯王的土地不过百里,无论强弱都很容易控制。现在的诸侯王往往拥有十几座城邑,地方千里。形势宽松时,他们骄奢淫逸,做出淫乱的事情;形势紧迫时,他们就联合起来反叛朝廷。如果强行削减他们的土地,会迫使他们造反,前朝的晁错就是教训。诸侯王的子弟众多,却只有嫡长子可以世世代代继承,其余的儿子虽然也是亲骨肉,却不能享有尺寸封土,那么仁爱孝亲之道就得不到彰显。希望陛下颁布推恩令,让诸侯王把土地分给所有儿子,再由陛下拜授侯爵,让诸侯王的每个儿子都享有封地。这样陛下既彰显了自己的仁德,同时分裂了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推恩令可谓是削藩的神来之笔,让困扰西汉数十年的诸侯问题迎刃而解,是一石三鸟之计。第一,把诸侯王的土地分给子弟们,这些人肯定是高兴的,自然会拥护这个制度;第二,汉武帝封诸侯王子弟为侯,彰显了仁德,好的名声也有了;第三,大国变小国,诸侯王的势力也减弱了。所以推恩令被誉为千古第一阳谋,大家都知道汉武帝此举的目的在于削弱诸侯王,但是也没办法反驳。
主父偃的第二个计策是“实茂陵”。汉武帝即位不久在槐里茂乡(今陕西兴平东南)为自己筑陵墓,称为“茂陵”。主父偃建议将天下各地的豪强和乱众之民都迁到茂陵,对内可以充实京师,对外可以消除奸猾之人,这就是所谓的不诛杀而祸害被消除。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迁徙各郡国的豪强,以及财产超过三百万钱以上的富户到茂陵县居住。
主父偃的第三个计策是提议修筑朔方郡。公元前127年,卫青收复河套以南朔方之地。主父偃上书提议修筑朔方郡,认为朔方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当年蒙恬在那里筑城以逐匈奴,对内省去了辗转运输和戍守漕运之力,还扩大了国家疆土,还能以此为根据地去消灭匈奴。汉武帝把这份奏书下发公卿们讨论,公孙弘等许多大臣反对,认为这是耗费国力而经营无用之地,由此引发了朱买臣对公孙弘的发策诘难。朝廷最终采纳了主父偃的提议,在河套以南地区设立朔方郡,筑造朔方城。第二年夏天,朝廷又招募了十万百姓迁居朔方郡。
主父偃的三个计策以和平手段强化了中央集权,巩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并对长期防御匈奴具有战略意义,对汉武帝的统治可谓是贡献巨大,汉武帝对他更加看重,他在朝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主父偃困顿半生,如今强势崛起,荣耀加身,越发猖狂。曾经对他有恩的,比如卫青,为了报恩,他积极参与尊立卫子夫当皇后;曾经看不起他的,他就报复。如燕王刘定国私生活十分混乱,违背人伦,他就向武帝告发,建议严厉惩处,最终刘定国因害怕自杀。
有的人困顿半生,一朝青云直上,荣宠加身,会选择谨言慎行,保持荣耀;而主父偃的选择是拼命享受,要把昔日求而不得的一切全都弥补回来。他的这种选择也为他身死族灭埋下了祸根。那他是怎样倒行逆施的呢?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