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中的司马迁终于想通了属于自己的人生真谛,完成了他关于生命的理解,实现了思想上的彻悟与升华,决定把自己的生命完全交给一项崇高的事业。出狱后,他被任命为传宣诏命的中书令,仍然受到武帝的信任。因汉武帝喜欢游宴后庭,常让宦官担任中书令,受刑后的司马迁正适合此职务。虽然司马迁仍然勤勉为职,但他时时深刻地体会到了生命的屈辱,又感到事业和生命的珍贵。他述往事,思来者,隐忍屈辱,发愤著述,在恍惚难安中努力把定着人生的舵向。
大约公元前92年,司马迁基本上完成了史书的编撰,他把这部史书取名为《太史公书》,该书上迄黄帝,下至收笔之时,首尾3000多年,含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526,500字。司马迁认为,这部书籍可以拾遗补缺,作为一家之言,辅助《六经》,成为另一经传。他把全书的正本藏于名山以防亡失,将副本留在京师,以供后世君子阅览。大约二十多年后,司马迁早已离世,他的外孙杨恽爱好此书,将其全部公诸于世。但人们看到的已有十篇内容缺失,褚少孙做了很多补缀,使其保留完整面貌。自东汉荀悦起,人们称该书为《史记》,流传至今。
著述接近完成时,司马迁收到了好友任安(原益州刺史)从监狱里写给他的信,信的内容已经无法知晓,但其中殷切地期望身为中书令的司马迁在皇帝身边应慎于处事,推举贤能。当时任安因在巫蛊事变中接受了刘据的符节,虽然按兵不动,但武帝在平乱后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有二心,准备将他处斩。任安写信给司马迁,应该是希望他搭救自己。但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报任安书》,此时他已完成了论著,他想在任安离世前偿还这一“书信债”,免得友人离世前有所怨恨。向将死之人诉衷肠既反应了司马迁对友人的情感尊重,又反应了他自感生命屈辱,难与世人述说的隐衷。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同时告诉任安,现在论述已经完成,自己虽万死而不恨。该信是文学史上的名篇,其文辞和思想均属少有的文化珍品。信里这么写道:
自古以来,富贵而声名湮没的,难以计数;只有那些身处困境仍发愤图强的人,才能流芳千古:如西伯受拘,演绎《周易》;孔子受困,撰写《春秋》;屈原流放,写下《离骚〉;左丘明失明,厥有《国语》;孙子受膑刑,整理《兵法》;吕不韦迁蜀,传世《吕览》;韩非囚于秦国,才有《说难》《孤愤》的问世;《诗经》300篇,大抵是圣贤遭受磨难,发愤努力而写成。这是因为他们心中郁结,壮志未酬,不能直抒胸臆,不得不将思绪诉诸笔端,昭示于后人。
左丘明双目失明,孙子被施以膑刑,都是残疾人,只好退而写书,以抒发愤懑,希望通过文章阐述胸中的志向。我不揣冒昧,也以身残为借口,整理天下的逸闻旧事,考察成败得失的起因,总结国家兴衰的教训,写成130篇文章。希望能够找出天人间的联系,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初稿还未完成,遭受李陵之祸,痛惜著作未成,在身遭腐刑时,仍然心存意念,面无愧色。现在全书著作完毕,希望能够将其藏于名山,传之于后人,在通衢大都,人们都能够读到它,以此弥补我此生经受的屈辱,即使忍受千刀万剐,又有何惧!
我已经遭受酷刑,卑贱之人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常受到世俗的诽谤、议论。我以口舌招来灾祸,被乡邻耻笑,令先人蒙羞,还有何面目到父母的坟前祭扫?即使经历千秋万世,也难以洗刷我的屈辱!言及此,我已经肝肠寸断,痛不欲生。在家中常有恍然若失之感,出门则茫然不知所往。一想到遭受的屈辱,就会汗流浃背,难以名状。我现在身为宦者,如闺阁之臣,难道要因为羞辱就躲藏在深山洞穴!也只能随世俗而沉浮,因时事而俯仰,以此麻痹自己,免得疯狂。而今,少卿教我在朝中举荐贤良,更显得荒谬不经。即使我有此想法,自我修饰一番,聊解忧闷,不但无益,反而会受到世俗猜疑,自取其辱。等到我去世以后,或许能看到我的功过是非。
《报任安书》不仅仅是一封普通的书信,它是司马迁对友人任安的深情倾诉,是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深刻剖析,更是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坚守,堪称中国文学和思想史上的不朽经典。他在《报任安书》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宣言,更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当我们遭遇挫折与困境时,那种迷茫、无助和痛苦,与司马迁所经历的相比,或许显得微不足道,但我们却能从司马迁的文字中找到慰籍和力量。因为他让我们明白,人生的苦难是普遍存在的,每个人都会在生命的旅途中遇到挫折和困境,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勇敢的面对,坚定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