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汉书人物大全

第247章 3.子承父命,力排众议

汉书人物大全 以叶知秋1 1764 2025-07-28 15:14

  司马迁出使西南回来后,正赶上汉武帝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这是百年不遇的盛事,作为太史令的司马谈却因为生病滞留在周南,忧愤之下病情加重,临死之前他拉着司马迁的手哭着嘱咐道:“我们的先祖是周朝的太史令,远在上古虞夏之际便功名显赫,掌管天文,后世才逐渐衰弱,难道如今要断绝在我手里吗?如今天子继承千年盛举,举行封禅大典,我却不能同行,这难道是命运对我的捉弄吗?我死之后,你一定要继续担任太史令,不要忘记我要撰写的著述。人生以孝为本,孝始于奉养双亲,其次为侍奉君王,最大的孝是立身扬名。扬名后世来显耀父母,才是最大的孝。世人称颂周公,就是因为他能作诗歌颂文王、武王的盛德,颂扬太公、王季的深谋远虑,乃至先祖公刘、始祖后稷的功业。周幽王、周厉王之后,王道衰败,礼乐衰微,孔子编撰、整理文献典籍,修订《诗经》《尚书》,编撰《春秋》,学者至今仍奉为宝典。自从鲁哀公获麟已有四百多年,诸侯相互兼并,对历史的记述变得残缺不全。如今汉朝兴起,海内统一,有明主贤君和无数忠臣义士,我作为太史令却未能予以评论载录,断绝了天下的修史传统,对此我很惶恐,你可要记住啊。”司马迁流着泪把父亲的临终叮嘱牢记心中。

  两年后,公元前108年,司马迁果然继任为太史令,有了职务上的便利,他开始查看和研究收藏在金匮石室(以金为匮,以石为室,重缄慎封)的皇家档案文书。公元前104年,他受命与公孙卿、壶遂等人创制《太初历》,把每年的岁首由十月改为正月,完成了一项复杂的历法修改。此后他曾随从汉武帝出巡,到过长城、黄河等地,而尊父亲遗命对历史的整理也已同时进行,为此司马迁几乎投入了全部精力,断绝了宾客交往,顾不了家庭事务。司马迁说:“周公去世五百年后有了孔子,孔子距今也已经有了五百年,到了继承孔子的事业的时候,整理《易经》,续作《春秋》,根据《诗经》《尚书》《礼记》《乐礼》的修订原则,对历史加以编辑、整理。我,晚辈司马迁当仁不让!”

  很多人对司马迁创作《史记》很不理解,上大夫壶遂就问:“当初孔子为什么要撰写《春秋》?”司马迁回答:“孔子知道自己的主张已经难以施行,王道难以恢复,于是将鲁国242年的历史编辑为《春秋》,希望天下的读书人从中可以得到启发,通过褒贬诸侯,申斥大夫以达到宣扬王道的目的。《易经》记述的是天地、阴阳、四季、五行在变化中辩证发展,以事物的变化引导人;《礼记》阐述纲纪人伦,注重于行,强调人的欲望要克制;《尚书〉记述先王经历的事情,注重于政,阐述先王治国理政的经验,《诗经》描绘山川、溪谷、鸟兽、草木、牝牡、雌雄,注重于风俗,描绘人的情感;《乐礼》是一门经学,注重于社会和谐,强调社会需要和谐。《春秋》阐述礼义的重要,拨乱反正,没有比《春秋》更有说服力。《春秋》内容有数万言,列举的事例有几千件。各种情况在《春秋》交汇出现。《春秋》记述弑君的事件有36起,亡国的事件有52起,诸侯国君逃离封国,社稷得不到维护,各种变故难以计数。考察这些变故发生的原因,都是因为抛弃礼义。因此说,《春秋》集礼义之大成。礼防止罪恶发生,法只能在罪恶发生后发挥作用。法的作用容易认识,礼的作用容易被忽视。”

  壶遂继续问:“孔子的时代,上无圣明的君王,忠臣得不到重用,所以才会编撰《春秋》,用空洞的论述确定礼义的标准,当做一代帝王的法典。如今您上有圣明天子,下负有重要责任,朝野上下人尽其能,万事俱备,您的论述是想要说明什么?”司马迁回答:“不完全是这么回事。我听先人说:‘伏羲最温和厚重,作《易经》八卦。尧舜的盛德,《尚书》做了记载,礼乐在那时兴起。商汤周武时代的隆盛,受到诗人赞颂。《春秋》褒贬善恶,推崇夏、商、周三代的德政,维护王室的权威,并不完全是为了讽谏。汉建国以来,直至当今贤明天子,祥瑞多次显现,举行封禅大典,确定正朔,改变服色,普施恩惠,域外百蛮通过多重翻译前来朝贺,朝廷百官群臣都在尽力歌功颂德,仍然不能表达心意。贤士有才能得不到重用,是国君的耻辱;明君的圣德得不到宣扬,是史官的过失。我负责这项工作,不能将皇上的盛德载入史册,将功臣、大夫创立的功业详细记录,予以评述,辜负先人的嘱托,这是我的罪过。我记述的事迹全部是按照顺序还原历史,是在整理史料,不是创作。您拿它与《春秋》比较,您理解错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