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生逢乱世,那个混乱不堪的年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人们生活在不安和苦难之中。曹操能够乱世称雄,靠的不是运气,他是一个有真本事想要成就伟业的人。曹操本来是想要成为英雄的,可惜没能称上英雄,只在这污浊乱世混出个枭雄的浑名。有人认为他多疑残忍,有人认为他权术冷酷,这些看法都很片面。曹操历经多次战争,挟持汉献帝以令诸侯,成为北方霸主。曹操不但是成功的军事家,也是杰出的文学家,诗词以豪迈雄浑著称。他推行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抑制豪强,无论是成为英雄也好,做枭雄也罢,俗话说慈不掌兵,特别是在乱世之中,想要出人投地非常困难,对别人太过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谁也不希望人为刀俎,己为鱼肉去任由他人操刀宰割。曹操多谋略,有雄心壮志也并不缺乏政治野心,对于军事更有非凡领导力,所以能够迅速在乱世之中崛起。对于枭雄这样的人物,遇事总能随机应变,在动乱时代掌握权力给社会带来稳定和发展,但是这样的人时常放浪形骸,意气用事,以至于总是功败垂成,轰轰烈烈奋斗拼搏一生,最后惨淡收场。所以他人对于曹操的崇拜之中总带上几分鄙弃之情。
东汉末年,风水、算命、卜卦、画符、念咒、扶乩、炼丹、气运、迎神、袪鬼,在民间盛行,无奇不有,沆瀣一气。
曹操比较反对封建迷信,他认为取得天下是靠人的智谋和力量,而非天命。他下令拆毁多处庙宇,禁止祭祀,反对那些奸邪鬼神之事。
有许多幻术师和巫蛊师都对未来将发生的事情有所预测,可以是通过天象或神秘自然现象科学规律的计算得出的确切结论,也可能是通过非凡能力或灵感获得的预测。
那些占卜师并非真正能够通神,对于一些缺乏自信的人,通过占卜可能会对自己的前途有所帮助。通常占卜师会告诉寻求占卜之人仕途将有所成就,或有某种天赋或未来会遇到贵人相助,让人放下对未知命运的迷茫和恐惧。
在那样一个乱世,神机妙算谁也比不过诸葛亮,他不但是个喜欢通过占卜估计复杂情势而决定策略的预谋家,也是个擅长使用兵法计谋的军事家。然而正因为他过度相信封建迷信、相信鬼神、相信占卜,忽视理性决策,才会受到命运的摆布,最终沦为战争的傀儡和战斗中的牺牲品。人们不是应该单纯愚昧地相信只有神仙、皇帝才能做救世主,成大业者,还有许多普通人。
桥玄曾经当面夸赞曹操有雄才大略,说天下将大乱,唯有能治国安邦之人才能够拯救天下,而能平定天下之人必定是曹操。
据桥玄所说天下将大乱,这话究竟是在妖言惑众危言耸听,还是担心曹操是在预谋兵变,恐怕没有谁讲得清楚。看来天下大乱还得是曹操造成的,他要成就大业,就必须身逢乱世。天下若是过于太平,就没有他什么事。曹操带领十八路诸侯把董卓逼得不但要迁都,还要火烧皇宫,天下也确实够乱的了。然后曹操以拯救苍生匡扶汉室的名义挟天子以令不臣,一人之下众人之上,岂怕不能只手遮天运筹于帷幄之中。许劭看相颇准,他看透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他认为曹操必然成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无疑许劭是从客观的角度、是以理性的态度去看待曹操。
许劭这么认为并非没有道理可言。曹操在乱世之中展现出的才能,充分诠释他不愧是治世之能臣的一面。他统一了北方,结束了中原地区多年的战乱纷争。他推行屯田制,保证了军队粮食供应,并且安置流民,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然而,曹操的另一面让他被冠以乱世奸雄的恶名。在权力的争夺中,曹操常常不择手段,挟天子以令诸侯,利用汉献帝号令天下。曹操对待政敌和异己非常冷酷残忍,他的统治手段充满暴力与压迫,对于他的这种性格,让许多人都难以忽视其奸雄的一面。
在汉灵帝时期,汉朝已经难以维持正统。要做治世之能臣已经不太可能,所以曹操慢慢地就渐渐踏上了乱世之奸雄的道路。
年轻时的曹操对许劭为人不太了解,认为他只是个半仙,最多也不过就是个江湖术士,擅于诡骗之术。不过仍然有许多值得让曹操认可的地方,许劭精通兵书谋略,与曹操而言是谋臣更是良师益友,经常一起饮酒聊天、推心置腹,谈论一些难以实现的人生理想。道路是人走出来的,不去走就没有道路。有些人的路越走越宽阔,有些人的路越走越狭窄,还有些奸诈阴邪之人,他若走自己的路,就会让别人无路可走。更有可恨之人,恨不能把人往坑里带。也许君主若想建一个理想国,营造出太平盛世,就应该制定出合理的制度去约束人们的行为,让人们都学会用一种积极向善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人与人之间应该多一些忍让少一些争斗,应该友好团结互帮互助,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君主若不能爱民如子,民众必然起义造反包藏祸心,天下自然太平不了更不可能有盛世可言。十八路诸侯所走之路不可谓不宽,但是走的人多了,路反而变窄了。不但没有匡扶汉室,还把汉朝天子逼得走投无路。
曹操虽然不搞封建迷信,但是对待鬼神仍然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曹操认为封建迷信是从古代繁衍遗留下来的糟粕文化,既可以鄙弃也可以传承。过度迷信是不可取的,但迷信往往蕴含一定科学原理,有趣的是大到天地万象斗转星移,小到尘埃砂土,都有道理可言。喜欢占卜和算卦的人都知道,迷信是真实存在的东西,只是暂时得不到知识上的认知和理解。曹操请许劭为自己看相,就说明他对封建迷信还是很迷恋的,他想要预测自己将来能否成就大业,同时也想探知许劭对自己的看法,毕竟许劭是当时社会上的名人,能够得到他的称赞会有一定社会影响力。许劭说话难听怕得罪曹操,话说太好听曹操也会认为是在溜须拍马欺骗他,未必会喜欢,只好含混其辞说曹操是乱世之枭雄,治世之能臣。这话对曹操很受用。太平盛世俯首称臣享受荣华富贵,身逢乱世称霸一方。世界非常现实,安于现状并不能随便成就谁的伟业,人要么改变自己从而去适应环境,要么改变逆境迁就自己的生活方式,如此才能在社会中生存。曹操虽有雄才伟略,但多数人认为他心术不正,骂他是祸国殃民的乱世奸雄,这些恶毒的言语时常钻进曹操耳朵里让他觉得难受,极有可能让他愈越自尊心理能够承受的底线,成就自己在行为上败坏名声,在政权上残酷统治形成暴政,以及在政治斗争中逐渐变得凶狠无情的坏人。每逢到了乱世,都有很多英雄豪杰出现。曹操并不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他却并非甘愿成为狗熊受人唾弃嘲讽无地自容。那些无事生非之人骂他是奸雄还算客气,实然骂的是他骄傲放纵的狼子野心。
如果大家都生活在和平年代,相安无事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江山社稷也不会发生动乱,人们危机感也不强,根本不需要英雄出现。但是为了追求生活方面的欲望,时代也会造就许多英雄形象让人们崇拜,而不是只朝拜皇帝那样枯燥单调。社会是阶级化多层次的,各种复杂的关系都有。不同阶级的人对皇帝的看法就各有不同。叛军谋反,并不一定针对朝廷,针对暴政。无论多伟大的朝廷和政策不可能讨好所有人,面对世人的指责和不满,朝廷只能把罪责推卸他人。在朝廷为官显然不易,太平盛世达官显贵在宦海沉浮之中已经活得生不如死,遇到乱世苟且偷生就已经很不错了,更有可能阴沟里翻船。
想要成为英雄是困难的,因为英雄受到许多制度约束。其中许多英雄因为一些过失和缺点而丧失了成为英雄的权力。人们对于真正的英雄非常挑剔。到了乱世,英雄比盛世多了许多,这是为了满足人们对英雄的需要,因为人们需要得到英雄的救助,缺乏安全感,于是对英雄降低要求,那些愿意拯救自己的,都可以被视为英雄。并且乱世中的人,因为规章制度被打破,社会治安缺乏约束力,人人自危,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从而展现出智谋与智谋的碰撞,武艺与武艺的对抗,只有在不停的争斗中才能决胜出高手,成为英雄的人物自然变得多了。曹操任用贤能,唯才是举,从而得到很多人才。他相信,只要一个人有本领,出身卑微不是皇亲贵族也无所谓,这就给了像郭嘉程昱这些人出人投地的机会。刘备身为皇亲,却沦落到要靠编草鞋卖的地步,他肯定不服现状,但他自身缺乏实力,想要成就大业必然要借助英雄的力量。关羽张飞出身卑微,却与刘备称兄道弟结义为弟兄,可以知道刘备和曹操一样,也是一个爱惜人才的英雄人物。乱世的英雄大多都怀揣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刘备三顾茅庐请躬耕南阳的诸葛亮出山,礼贤下士,就是因为他慧眼识英雄,从而得到大量人才的拥护和帮助,他才能在乱世中脱颖而出,走上一条不平凡的道路。正是有了这些英雄对社会的改变,不断创新,对社会的安定繁荣做出巨大的贡献,文明才得以前进。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就是这样的道理。
曹操年轻时因品德高尚受推举,被皇帝挑选为孝廉之后,在宫中做过郎官,成为侍卫,不久之后才被安排了洛阳北部尉的官职。尉属于负责军事或者刑事的武官,县里面的称为县尉,郡里面的称为都尉。如果是比较大的县,就会安排东南西北四个县尉,洛阳属于大县,所以曹操担任的是洛阳北部尉,主要管理治安。推荐曹操当这个武官的人是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当时在朝廷中担任尚书官职。曹操其实是嫌弃这个职位的,他想当洛阳令,但是只混了个副县级的官。洛阳北部尉并不是个好干的差事,洛阳做为京城,天子脚下,朝堂权贵很多,事情没处理好很容易得罪有权势的人。可谓官职不高,危险性还大。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曹操一上任,就重修衙门,造五色大棒挂在每扇门上。正好遇到一个不怕死的,公然违反禁令,这人是蹇硕的叔叔,仗着蹇硕是汉灵帝的宠信没有人敢治他的罪,任意妄为,结果被曹操用五色棒打死,杀鸡儆猴以儆效尤。经过这件事,曹操给自己公正不阿秉公执法的品格挣了不少名气,让旁人对他维护正义执法如山的行为不免有几分敬畏。洛阳那些权贵官宦拿他没办法,便想方设法将他打发走,安排他到顿丘去做县令,乍一看似乎是升官了,实际上是明升暗降,削减了他作为武官军政上直接行使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