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一个退休工人的故事(下)
老李是绝对尊重知识的人。
无论是刚刚转业进入电力行业,面对线路的接拆,还是对于设备的操作,当年手把手教他的老师傅,他非常的尊重。
无论是在那个年代,还是他退休之时,有人愿意教,都意味着有人愿意给你一个新的机遇。
1957年,县城里第一盏电灯照亮了城市的夜晚。
1965年4月25日,本县第一个国营电站建成投产,老李在这个电站一直干到了退休。
在正式入厂之前,老李还干过一段时间的农村电工。
每天骑着二八大杠,背着军绿的电工包,车后座捆着电线和踩板,在各个村里给人家接线,安装电表,接电灯和开关。
当“啪”的一声,开关线被拉下时,那被松明子、煤油灯、菜油灯等照明工具熏得四壁焦黑的房间里,第一次迎来了光明。
那光现在想来,因为灯泡瓦数的原因,实在是有些昏暗,但是那灯光确确实实,照亮了大人和孩子的眼睛,还有心灵。
当时,大家的生活都很困难,在接通电线前,家里唯一的电器是手电筒,可绝对不是夸张。
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每当他给一家人接通电灯时,主人家都会激动的要按照少数民族的礼节,来客杀生,当然最高规格是杀四只脚(猪牛羊),条件困难,用来下蛋换盐巴火柴的鸡(两只脚),咬着牙齿,还是能杀上一只的。
老李不是党员,但部队生活教会他一个道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他拿国家的工资,是公家人,给群众接线装电灯,是组织给他安排的任务,他的职责是全力以赴的完成任务,而不是从本就艰难的老百姓家中,理直气壮的占上一些便宜。
所以他落荒而逃。
大儿子听村子里的人说:“你爹去给人家装电灯,人家要给他杀鸡吃哩。”
大儿子信以为真,吵着闹着要和老李一起去,要吃鸡大腿,他终究没有吃到鸡大腿,屁股上被老李满是老茧的手狠狠的打了几下。
后来转进电站,对于电站里的脏活累活,老李抢着干,有危险的工作,老李总是冲在前面,职业生涯中,多次获得优秀表彰,工作多年,他在电站救过落水的人,也在半夜值班捞渣捞到过死人,他的敬业在公司出了名。
电站里面本来有很多荒地,老李全部给开垦了出来,用来种菜。
绿油油的菜,让同事们心生羡慕,谁家有个需要,都给老李说:“老李哥,你的菜好新鲜哦,我扯一把去煮面条哈。”
老李哈哈笑道:“都是自家的,要吃随便砍,不要客气。”
每次休班,他都会满满的装上两蛇皮袋的菜,拉回农村家中喂猪,这样的话,妻子就可以少去找两趟猪草。
正是他吃够了生活的苦,所以两个儿子在读书的第一天,他给老师说的原话就是:“老师,麻烦您呐,这个娃儿读书不认真、不听话,你就狠狠的打啊。”
他是个理念很朴实的人,本着“黄荆条子出好人”的古训,教育的方式也非常简单粗暴,也就是妻子讲道理,他动手,打断了不少的竹棍、木棍、电线。
大儿子是村里第一个中专生,也是村里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分配工作的中专生。
小儿子是村里第一个大专生,毕业后在工地上干了两年,最后成功考编。
很多年前,在年轻的老李面前,有两条路可以选择。
工人或机关。
多年以后,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子承父业,一个走了老李未曾选择的路。
从那个时候开始,村里人开始逐渐改变读书不如喂猪的观念,读书的孩子也多了起来。
老李在退休之后,反而忙了起来,村里有个红白喜事,主人家都会跑到家里来请他去记账。
这么多年的接触,村里当年那么看重的民族之别,早就烟消云散,老李的为人处世,大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都相信这个曾经的外乡人正直可靠。
---
老李的职业生涯很单一,却也不缺乏一波三折。
在小儿子读初中时,遇到了国企改革,老李初中学历,成为需要被精简的那一批人,而他们空出来的岗位上,会来一批更年轻、学历更高、精力更旺盛的年轻人。
国家需要更快的发展,必然要甩下一些包袱。
很不幸,老李就是要在这个时候做出抉择。
是痛快的买断工龄,还是内退(发基本工资,到工龄到的时候,办退休手续)
此时的老李,正处在极为困难的处境,大儿子在外面读中专,小儿子读初中。
一旦买断或者内退,老李整个家庭的运转都要遭受巨大的影响。
但是在公司开展谈话,疏导情绪的时候,老李没有吵闹,更没有对着别人破口大骂。
说一千道一万。
刀子不扎到自己身上,是不会感觉到疼的,对于已经上了二十多年班的老李,或者说像老李这一类老工人来说。
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上班节奏和工作内容,除了电力上的工作,他们做不来其他的,同时因为年龄的原因,再学习新事物,精力已经大不如前。
老李完全能预料到,离开他熟悉的岗位,他会多不习惯,多难受,后面的生活会多艰难。
但是他没有提,而是带头在内退协议上签了字,众人愕然,原本准备了许久的话,一点都没有派上用场,因为在研究会上,大家都觉得,像老李这样的家庭,老婆没工作在农村、两个娃娃读书、农村里面地还不多的人,可能是最难搞定的那批人。
部队锻炼得老李铁骨铮铮。
既然国家有这样的决定,那么他这个曾经的军人,必须要无条件去拥护和支持。很多时候,小家庭的牺牲本来就是对大家庭的一种奉献!
幼年困苦、青年从军、中年下岗。
这些困难不仅没有打倒他,还让他在困苦之中,汲取到了更强大的力量!
收入低了,那就去找收入。
没有工作了,那就去找工作。
记忆在这段岁月里,反而变得模糊了。
老李买了二手三轮车跑运输、在工地上打过风钻、硬是在山地里种了十亩烤烟、夏天的时候,他用闲暇的时间去山上捡菌子换钱。
老李是一个有原则的人,他不会做生意,但也不会偷奸耍滑、更不会自暴自弃。
用双手创造美好的未来。
这是自古以来就有的朴实道理。
而他,做到了。
家里的日子越来越好了,大儿子出来工作,努力的补贴弟弟读书。
小儿子毕业之后,毫不犹豫的上了工地,开始了先就业再择业的磨炼。
而老李也到了退休年龄,终于可以歇一口气了。
但老李却更忙了,忙着带孙、忙着种地、忙着养羊,他坚定的认为,虽然自己退休了,但是心中还是牵挂着子孙,用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关爱下一代。
他从不觉得自己累,这就是中国的父母,他们晚年的快乐,和子女的未来是密不可分的。
而,老李当年工作的电站,已经因为装机太小,被时代淘汰,在原址上建起了物流中心,不远的金沙江上,中国第四、世界第七的乌东德水电站正在建设中。
老李曾经要战战兢兢去攀爬的悬崖,现在开发成了景区,吸引着游客前来康养体验,宽敞便捷的村道,极大的便利了村民的出行。
老李门前曾经被矿车压得坑坑洼洼的公路,愈发平整了,在离着公路不远的地方,高速公路已经拔地而起,竣工在即。
老李是一个退休工人,这些大项目,老李并未直接参与其中,他常说:“我是一颗螺丝钉,其他大的我管不了,但我要把螺丝钉的职责做好!”
这就是老李的故事,他的事迹没有传奇,他只是普普通通的一颗螺丝钉,像他这样经历的人,全国不知凡几,但就是这些平凡的人们,无论是什么民族,什么省份,正是这些螺丝钉们,兢兢业业做好了自己的本分。
这个国家才越来越好。
人民的生活才越来越幸福。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