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发生在我身边的小故事

第3章 一个退休工人的故事(中)

  70年代末,边境上不太平。

  作为工兵的老李,作为南方兵还在内蒙,当时上级并没有部署具体的任务,但是已经明确说明,老李他们可能要去那个地方,此时一些牺牲的北方兵被送了回来,还有报纸上的一些报道,让气氛越来越紧张。

  牺牲的战士里面,有几个是老李的同乡。

  大家嘴上都不说,但是攒着一股劲在那里苦练着。

  有一天,班长突然给大家说:“有什么想给家里交待的,大家都写一下吧。”

  大家都明白了。

  老李当时写了什么,他没有给儿子说过。

  也没有给妻子说过。

  他只是雄伟大部队中的一个平凡小兵。

  他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养儿从军一纸归,未报家恩魂先回。

  大家都做好了心理准备。

  多年以后,偶尔提起这段故事,老李的眼睛都会发光,好似那个热血青年又回来了一般。

  书信交上去之后,第五天,在大家整装待发之时,战争结束了。

  ------

  结束了五年的部队生活,老李复员了,坐上漫长的火车,在火车上一站站的送别战友,有人在车里放歌,有人在车里醉酒,还有人和以后注定再也见不了面的人,痛痛快快的打了一架。

  终于回到家乡,相比入伍前的农村孩子,老李被部队锻炼得更加坚韧和成熟。

  转业安置,在老李的面前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去政府机关,一个是去工厂。老李果断的选择了去工厂。

  小儿子问:“是那个时候工人的社会地位高吗?”

  老李哈哈一笑并不多做解释。

  那个时候工人的工资可比单位上的高二十多块钱,再加上电站里面上边都是上三休三,老李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家庭。

  他的家庭负担太大,两个孩子和老婆在农村,父母年迈弟弟年幼,他是家里的顶梁柱。

  一分钱掰成两分花。

  孩子吃米饭,两口子吃土豆,有时候在地边饿得心慌,就到山坡上的藤蔓中摸点野地瓜充饥。

  六月六,地瓜熟,七月半,地瓜烂,九月九,地瓜朽。

  上班、种地。

  老李把老家的地全部给了兄弟,带着妻子按照转业政策在这里落了户。一亩二水田两分山地难以养活一家四口,村子里的山林也早就分完了,还好村里好心的汉族大哥,把自家山林交给他开垦,允许他在自家山林里砍柴,老李在那片荒山上,硬是用锄头一点点一天天的挖出了十亩山地。

  锄头换了几根,手上的老茧磨掉几层,他已经记不得了。

  他在这片地里种过玉米、油菜、豌豆、白菜、烤烟、小麦、黄豆,在地边种的梨树、桃树、核桃树也越来越粗壮了。

  每年收获之后,老李会和妻子把粮食打理又打理,仔细的挑出中间的小石块、枝叶等杂物,彻底晒干,然后装进大蛇皮袋。

  其中有几袋,老李是最上心的。

  那是要交给国家的。

  一切准备完毕,老李会用自己的二八大杠,小心翼翼的捆好,然后载横杆上载上小儿子,骑行二十公里到县城去交公粮。

  本县地处金沙江上游,地势陡峭,公路遍布大坡大坎,骑不了多远,就得推一段,累了就得歇一歇,渴了,要么得去公路沿途的人家去讨水喝,要么就在路边的泉眼喝一口。

  用宽大的树叶折成漏斗,拨开水面的杂物,舀起来,吹一吹,他会告诉儿子,要一点点喝,不能贪凉一气喝饱,肠胃要出问题的。

  这是他年幼求学时积累的宝贵经验。

  儿子是很兴奋的,今天他可以到县城里去看稀奇,更重要的是,爸爸还会给他买一颗糖,要知道,那个时候村子里没有商店,要吃糖,得和哥哥拿着毛票,沿着公路向上走几公里,在上面的金星村才卖得到糖。

  那糖含在口里,往回走,路还没走完,糖已经化完了。

  在拥挤的人群中交完粮食,老李的胸口挺得很高,因为他的粮食绝对是品质最好的,这是他的担当。

  那一天,老李会在镇上切上两斤白肥的猪头肉,到了下午,在昏暗的灯光下,一家人围着小桌子,享用这难得的晚餐。

  两个儿子大口的吃着肉,老李的妻子不时给儿子和丈夫夹菜,老李也是一样,他在灯光下抿着辛辣的小灶烧酒,心中满是自豪,种地纳粮,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他不愿意偷奸耍滑,更不希望儿子们以后偷奸耍滑,最香的食物,那是用双手勤劳赚来的。

  老李的儿子们,后来终究也没有种上多久的地,十八九岁二十岁的时候,像候鸟一般的离开了这片土地,到更广阔的天地去施展抱负了。

  也没有再交过公粮(农业税)。

  因为在2006年,农业税取消了,千百年来的传统被彻底破除,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