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那些年,相识的缘份

第14章 青青校园(七)

  高考完,成绩出来,历史最好成绩,都说是超水平发挥。

  静更愿意相信是努力后的结果,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整个学习生涯,最刻苦的日子,是高考前1个半月。

  临阵磨刀,不快也光。

  静身体里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可以昼夜不停,24小时不休。父母亲以前是监督她学习,现在是监督她睡觉,最后没办法,只好每天定时拉闸熄灯。

  当年语文数学满分是120分,外语、地理、政治、历史,各100分。全国考生统一试卷。

  那年,日语专业的本科线是420分;普高的专科线是481分。

  静的分数是482分。

  语文85分,数学是120分,日语83分,政治只50分,其他2门不记得了。

  静是考试型选手,心理素质稳定,会做就是会做,不会就是不会,很少出现会的做错。她也不理解,班上有的同学,平时成绩好,一考试就考砸。

  那年,天气很热。

  没有空调,也不能吹风扇,担心卷子会吹得到处飞;怕学生中暑,每个考场后面放了一大块冰。静坐教室最前面,那冰的凉爽能传多少到她那儿,纯属心里安慰。答题时汗水不停地冒出来,汗出得爽快,没觉得热,只需要不停地补充水,桌子上的汗水太多,她担心打湿试卷,每次翻页时,都很小心。

  早上,静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面,到了考场,父亲问她,需不需要陪?不用。父亲按原计划上班去了。中午在学校吃的盒饭,在会议室小憩了一会儿,再参加下午的考试。

  考试的时候,她的考场位置极差,又是坐门口,又是第一排,似乎她的整个学生生涯都跟第一排杠上了,连最后一刻,都不放过。

  她考场所在的那栋楼位于学校的外墙边,在二楼,墙的另一边就是临街的马路,马路上,早点的贩卖声,骑自行车的铃铛声,行人的话说声,各种声音清晰可见;还有一拨一拨的巡视监考的老师从门口走过。

  静像练了屏蔽功,周围的声音全部调成静音,只全身心的投入到试卷的书写里,这是将决定她未来人生的卷子,不能马虎。

  语文是第一门考。

  语文那一年考得很难,很多人不及格,她能考85分,真不易,许是开窍了吧。

  数学题目很简单,全班60人,有6人满分。

  文科和理科的数学卷子不一样,语文是一样的。

  数学满分很幸运。

  她有一道题答案没有约分到最小,如应该是2/3,她填的是4/6;还有一道题根本就不会,因为题目做多了,她知道答案怎么写,至于为什么那么写,她也不清楚,对实在想不通逻辑的题目她一般是用记忆在书写。

  日语80分以上的,静保守估计班上不会超过5个人。

  地理有点可惜,她以为至少可以80分以上,实际分数出来并未如愿。

  政治是弱项,有些实事题目(即时新闻),她不知道怎么填,再加上她在辩证唯物主义学习中不能活学活用,吃了大亏,书背得滚瓜烂熟,题目却做错!50分,算是低分。估计是所有考生的平均分。

  那年是先出分数,再填志愿。

  这分数让静在填报志愿时目中无人,横扫千军,一般的学校再难入她眼,她根本就没想过在本市读书,填的四个志愿,武大排最后一个,只是为了保底。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

  ……………..

  考母校高中的幸运在考大学时被她连本带利的全部还了回去!

  所有的学校只录第一志愿!

  本着对敬爱的周总理的热爱和尊重,静填的是他曾经读的大学。

  她学日语时,暗地想的又何尝不是“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偏偏事实就是这么残酷,第一志愿录不上,基本别想了。

  初中时,她的母校都只会录取第一志愿,怎么就不能延伸到大学也可能会如此,所有的大学都有一颗孤傲的心,看着可以填四个志愿,第一志愿没录,就是落榜!

  最可悲的是,日语班的同学在填报志愿时相互残杀,该校班上有三人填报,学校竟没协调。加上武汉外校的,扎堆严重,该校在HUB省只录取两名,男女生各一名,也可见当时的学生有多喜爱周总理。

  当年武大有四个招生名额,班上只一人填报。武大是墙内开花墙外香,本地学生都看不上。

  这种撞车现在看起来不可思议,当时就这样发生了,活生生的发生在静身上!

  当你用尽所有心血,最后的失败,却不是因你不够努力!这种打击,实在让人不能接受。

  她甚至想复读再战。

  但这分数,即便不读小语种,按正常升学,也有学校可读,家里人都不太支持。

  后来,阴差阳错的读了一所财经类大学,好在这所学校随着岁月的沉淀,声名雀起,与同学所读名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

  开始或许是那学校配不上静,到最后恨不得静都配不上那学校了。如果可以,静都不想说,是从那学校毕业的,跟其他该校的同学比起来,她又逊了一节。

  静在应试教育中,学习既不刻苦,也不爱。每门功课母亲都划有最低分数线,这要求虽扼杀了学习的乐趣,也让静的基础还不错。

  主观能动性是第一学习力;合适的学习方法排第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能照搬照抄,一定有一款是属于你的定制。

  学校的老师不给力,静一门功课一般会买三套参考书,看里面的讲解思路。课间的时候,会看成绩好的同学怎么学习,朝夕相处,只要有心,都能看到。

  一辈子太长。

  如果22岁之前的学习是不得已;之后的学习,可以自主选择。

  人的一生,什么是好事?什么是坏事?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还真说不清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事,在静的身上演了一遍又一遍。很多事对她的影响只是在那时那刻,再难过去的坎,过去了,就过去了。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