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那些年,相识的缘份

第31章 生死篇.下

  惜.写于2013清明前

  鲜花为什么不能插在牛粪上,是因为牛粪有营养?

  姐姐就像静眼里的鲜花,她的牛粪是个司机。静不明白,为什么姐姐会看上一个司机?姐姐的爸爸是公司的总工,有多少大学生可以找,漂亮温柔贤惠聪明的姐姐,在静的印象里,没有一丝缺点,竟美滋滋地插在牛粪身上了。她的牛粪每次出差回来都给她买礼物,礼物里最多的是时髦的衣服,姐姐每天变换着穿那些衣服。其实,不穿那些衣服,姐姐在路上走,一样有很高的回头率,静不喜欢牛粪买的衣服,那些衣服跟姐姐的美在一起,反而俗气了姐姐。可姐姐喜欢,她穿那些衣服时,只当是牛粪在陪着他,忘记了他在外地出差。

  姐姐知道静只会读书不会女红,她经常会跟静的孩子打一些毛衣。每次孩子穿那些毛衣,都会惹来旁人问,“真好看,这是怎么打的呢?”静总是歉意地答道,“不清楚,是我姐打的。”姐姐打的毛衣都是用纯羊毛线,摸起来柔软,穿起来暖和,她的手巧,还会精心编织些花样,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花样的风格也不停地换。孩子也知道爱美,每次穿着姐姐打的新毛衣会开心的在院子里到处乱跑,希望能让更多的人看到。

  静和姐姐生活在两座不同的城市,见面少,年龄相隔也有点大,即使在一起,说话也少。在姐姐眼里,静就是一小屁孩。静记得,每次姐姐跟和她一般大的表哥们一起玩算24的扑克牌游戏时,静只能站在旁边当观众,姐姐总能第一个算出来。如果他们算完的四张牌,没弄明白,静会在那儿把四张牌另找出来,一个人继续琢磨。

  姐姐每次见静,都会特特的喊她,望着容貌清丽,笑容温暖的姐姐,静也会回一声,“姐姐好!”好像这是她们之间最多的对话内容。

  静也不知道,为什么姐姐会给她的孩子织毛衣,静从没有拜托过她,每次收到,都是意料之外的惊喜。

  后来听说,姐姐下岗了,牛粪也下岗了,然后,他们为了生活,竟把唯一的住房卖了,买了一辆跑长途的大货车,姐姐没跟任何人说她资金周转困难。再然后,不到一年,姐姐被告知,得了癌。

  姐姐病了,她不想连累任何人,曾经的她是经常照顾别人的人,突然要别人照顾她,她一下子适应不了。她每天一个人去医院化疗,拒绝家人陪她;脾气超好的她,变得很脆弱,在最亲的人面前还特别容易发怒,容易激动,容易敏感。姐姐再也不是鲜花,她的脸就像一片枯叶,蜡黄蜡黄的,身上的病灶皮肤被烤得黑乎乎的,平日里本来就瘦,现在瘦得皮是皮,骨头是骨头,看见姐姐成这样,静马上退出病房,一句话也没说,不是不想说,就像做梦时喊救命一样,失声了,说不出来。

  静害怕姐姐看到她眼睛里不争气的泪水,在病房外的走廊上,等一起去的亲戚出来,再没进去。

  姐姐走了,那些日子,静的工作正忙,走不开,就没去送她。

  过年了,牛粪拿来一件毛衣,说是姐姐帮孩子打的。可怜的姐姐,是怎么打的呢,她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能活多久,那毛衣打的花样很有浪性,胖子瘦子都可以穿,颜色是浅灰的,年纪大点小点也可以穿。姐姐很多年没看见静的孩子了,这件毛衣打得还是那样合身。

  姐姐走了,她给静留下了好多毛衣,从小到大,可惜,以前的小毛衣,静都送人了,总觉得不过就是毛衣,有人穿总比放着好,现在再舍不得送人了。

  思

  虽然14可以理解为一世,不过,2014年读起来总不那么讨喜,用武汉话说,14是要死。

  掐指一算,14年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一。这一年最确定的事,对静来说竟是等待。年初的等待,年中的等待,年末的等待,一年都将会在等待中渡过。当静用等待来描述时,才发现生活竟是这样,一种可以预见的无法改变,与静曾经的追求已然天各一方。回归身心,虽还有点点无奈和不舍,终于没力气再次挣扎,累了,倦了......归巢整理受伤的羽毛,也很好。

  因为2014的停顿,可以静下心来,看看身边的人,身边陪静这么多年,为她默默付出的人。原来,静就是他们生命的意义。开始学着去了解适应,争取做他们喜欢的样子,而不是自己喜欢的样子,只为了让他们更放心更开心。活了这么久,才真心的想去取悦他们。好在,终于想到了,还有能力去取悦,也很好。

  因为14跟死相关,今年,静想的最多的也是生死。

  如果可以选择,是像乔布斯那样,如流星般闪耀还是做一个普通人,安分安详的过一辈子,最后静发现她还是有颗想做乔布斯的心,生就要生的让世人看见。静希望她是那样,不过又不希望那么快就离开,连一个假设都这样让人难以取舍。

  现在的日子跟静的理想差的不是一般的遥远,也许,正因为差的远,才可以像现在这样,干脆放下。静开始注意身体,注意健康,注意心声,深藏的那些想法,也会时不时地敲击她,等待她哪一天,去搭理他们。现在没理,不代表已忘记。

  14年,亲戚的一次意外,让静更加明白,拥有健康的珍贵。它是无价之宝。你可以没钱,可以贫困,可以接受所有生活加给你的磨砺,但哪一天,你没有了健康,你生活不能自理,你的尊严只能建立在别人能给予的程度上,你有意识却没能力实现意识的痛苦,你想自立却无法移动身躯的无奈,你根本无法安然接受的帮助却不得不接受.......在那时那刻,金钱是那么无力!幸福与你而言,就是自己头脑可以指挥自己四肢。

  14年,让静养成一种心态,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的最后一天,在面临取舍时,人会变得简单,更容易找到正确的轨迹。

  叹

  静的母亲有三个姐姐,长得最美的是四姨,最能干的是四姨,最先走的也是四姨。

  她是家里亲戚里,女性中,最强的两个人之一。

  四姨的语速很快,思路清晰,言辞也犀利,母亲在四姨面前,完败。不过,母亲比大姨和三姨好一点,她还有比拼的可能,三姨从不宣战,大姨只旁敲侧击。

  静和弟弟去四姨家住过一个月,是读完初二后的暑假,搭的母亲公司的便车,静和弟弟都晕车,吐了一路,到四姨家,两个人脸色惨白,把四姨吓的,恨不得去抓药,母亲说,不用,只不坐车,过一会儿就会好。

  那是四姨家最好的光景。静和弟弟在那里吃香的,喝辣的,每天不重样。在那时,小孩能找到工作相比继续读书更难,四姨的三个孩子都上班了,包括没读高中的小姐姐,她在单位做检验工作,静还去了她的办公室,一个人,很大一间,桌子上摆满了瓶瓶罐罐,说每天只把采出的煤的成分化验出来就好了,很舒服,与旁的人接触也少。

  四姨很爱整洁,她家里一尘不染,床单上不允许出现一点皱褶,每次静整理过的床,四姨会再整理一遍,弄得静挺不好意思。每天,静会先把菜洗干净,等四姨和小姐姐下班回来,直接炒熟就好了,静和弟弟怎么都不会想到,条件超过他们家几条街的四姨家,后面竟一日不如一日,与他们家后来的生活状况截然相反。

  首要原因,是四姨的儿子。表哥长得很帅,每次见到表哥,感觉他挺有风度,也有见识,说话也靠谱。静不知道表哥后来为什么会变成另外的样子,好像看破红尘,天不怕地不怕,浑身散发着玩世不恭,无所畏惧,在改革的春风中,市场经济的浪潮里,他赚到了与年龄不相称的钱,承载不了,染上了赌博的恶习。

  表哥后来被单位开除,跟社会上的一些不务正业的人混在一起,好像再没从事过什么说得上的工作。四姨除了帮他养第一段婚姻留下的孩子,还时不时的收到一些要债的条子,一笔一笔的帮儿子还债,上面写多少她就还多少,也不核实,四姨觉得这是一件很难堪的事,她还叮嘱家里的亲戚,如果表哥借钱,千万别借。

  四姨为了让表哥走上正轨,还出钱给他租了一个服装专柜,谁知表哥请了一个服务员照看,自己出去玩,专柜最后直接转给了那位服务员;后来,四姨又亲自陪表哥在武汉找了一个门面做餐饮,半年后也以失败告终。每次,听四姨跟母亲讲表哥的事,静都当成故事在听,从没有觉得这是真的,即便表哥就在眼前,静都不能相信,表哥会是那个样子。

  表哥在静前面总是摆出一副哥哥呵护妹妹的面孔,这形象从来没有坍塌过,直到有一次他的脚筋被人挑了,静去医院看他,那时的他都五十多岁了,他的病房门口站着几个小混混,特别的扎眼。

  第二个原因,自然是四姨的倔强。她全家本可以移居武汉,那时,姨爹的调令都下了,小姐姐在武汉连上学的名都报了,四姨因为过于伤心武汉给予她的创伤,顽固地拒绝了。换一座城市,对子女来说如同改天换命,高知的姨爹能坚持就好了,他很爱四姨,迁就了她。

  第三就是四姨的房子。四姨将单位分的福利房转给了大女儿,自己跑单位附近的一座山上做了一幢房子。如果她不给女儿,单位也会给女儿再分一套住房。现在,那幢长在半山腰的房子,成了家里子女的避难所,所有的子女,不管是结婚的,出嫁的,都回来了,这房子好像是为子女们留了一条退路,估计四姨做的时候,更多的想的是自己采菊东南下的养老生活。

  但,围绕这房子发生的其他事,实在让人扼腕!

  姨爹在房子后面的菜地里,被无良的邻居推了下来,后面的房子是随山势建的,相当于从一层半高的楼上摔了下来,当时就下了病危通知单,住了大半年,才出院。

  而四姨自己,因为在菜地里为邻居扯一把炒菜的葱,当时天下小雨,地上湿滑,不小心从窄小的半人高的山路滑出,摔在一侧的水泥地上,最后高位瘫痪,不到两年,就病逝了。

  四姨原本身体很好,去医院看她,只静一人时,四姨跟静说她很后悔,欠姨爹太多,总想用后面的日子来补偿的,不想,再没有机会了。

  静没想到四姨会跟她说这些,“您好好配合医生,会慢慢好起来的。”

  有的话,真的只能说说,连静自己都不会相信。

  有时候,有意识的说些假话,也是迫不得已。

  近日,静去看姨爹,得知牛粪也走了,世事无常,当太多的无常发生在同一家人身上的时候,难免会让静陷入深思。

  四姨家常年都是咸菜不离,如果说,是饮食结构的问题,为什么,同样饮食的姨爹安然?到底是生活习惯,还是性格缺陷,是教育缺失,还是溺爱过度,真的不知道,读书虽看上去没什么用,但多读点书,可以让人多些傍身的本领,多些选择的权力。

  四姨热心快肠,是旁人口中的好人,不知她的子女是怎么评价她,这次见着小姐姐,静问她,“是不是后悔,当初应该听四姨的话?”

  小姐姐没理静,另一位表姐在旁边说,“都过去了,再说有什么用。”

  一个强势的母亲,在教育时,即便观点是对的,也很容易引起子女的逆反,一时的不听话,竟要用一生证明这个错误,现实就是这么残酷,没办法后悔,也没机会重来。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