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1章 火神庙
“神农耕而作陶”,“虞帝陶于河滨”。
荣昌制陶,向来有祭祀尧王天子、舜王大帝、开窑祖师、奇宝大王的传统。
这种传统,一方面是对本行业祖先或先贤的尊敬和崇拜,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当时科技尚不发达,人们无法精准控制窑温,对未知世界充满敬畏。
为了制出好陶,在火神庙祈求保佑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前每逢祭祀之时,这里唱戏、参拜,连续几天不断,火神庙成为了人们祈求平安和丰收的重要场所。
如今,火神庙是RC区级文保单位,考虑到其重要性,有望升级为CQ市级文保单位。
这座古老的庙宇,不仅见证了安富镇的历史变迁,也承载着陶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火神庙,宁华不仅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更能体会到安富镇人民对陶艺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里的每一块砖瓦,每一尊雕像,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和智慧。
火神庙的修复和保存,是安富镇人民对历史的尊重和对传统的珍视。
它提醒着人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文化的传承和信仰的力量始终如一。
通过火神庙,宁华他们得以窥见安富镇的历史风貌,也得以感受到陶艺文化的独特魅力。
逛完安陶小镇花了1个多小时,他们接着前往荣昌陶博物馆。
荣昌陶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鼎盛,成为文人墨客和皇室贵族的心头好。
到了明清两代,荣昌陶更是声名远播,成为中华陶艺的瑰宝。
走进序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只气势恢宏的朱砂釉大花瓶。
这只花瓶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荣昌陶辉煌历史的见证。
1976年,一个沉痛的消息传遍中华大地——我们敬爱的毛爷爷与世长辞。
为了缅怀这位伟人,上级要求为毛爷爷纪念堂制作一对朱砂釉大花瓶。
这个任务落在了荣昌陶艺人的肩上。
俗话说得好:“没有精钢钻,就别揽瓷器活儿!”
制作这样一对大花瓶,谈何容易?
首先,细腻的安陶红泥本不太适合制作大型器物。
泥料的均匀程度、拉坯的厚薄、阴干烧制的每一个环节都是难题。
安陶红泥以其细腻著称,但这种细腻也意味着更高的脆弱性。
如何在保证器物坚固的同时,展现出荣昌陶的独特魅力,成为了陶艺专家们面临的首要挑战。
其次,朱砂本身是一种昂贵的原料,其熔点和沸点远低于陶器。
这意味着传统的烧制方法无法适用,必须采用复式低温上釉烧制技术。
而且,根据器形解决瓶口、瓶颈和瓶身在烧制过程中的挂釉和釉色窑变问题,更是难上加难。
朱砂釉的烧制需要极高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稍有不慎,便可能前功尽弃。
最后,烧制出来的花瓶还必须成对。
这无疑是对制陶艺人的终极考验。
为了保证成对,荣昌的陶艺专家们精心设计专门的窑炉进行烧制。
他们不畏艰难,反复试验,终于烧制出了4只朱砂釉大花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