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0章 赤皇宫
当伍烨他们眼前出现的这座建筑,便是赤皇宫。
它与即将参观的火神庙,同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伫立,见证了安富镇的兴衰与变迁。
赤皇宫,这座按照祠堂规格修建的建筑,承载着“湖广填四川”移民们的深厚情感。
当年,大批移民背井离乡,来到安富这片陌生的土地,落地生根,繁衍生息。
为了祭祀先祖和先贤,他们修建了许多祠堂和寺庙,赤皇宫便是其中之一。
如今,它已被改造成一座私人博物馆,馆内陈列着一些珍贵的荣昌陶藏品。
踏入赤皇宫,仿佛进入了一个陶艺的殿堂。
馆内摆放着各式各样的荣昌陶产品,这些藏品不仅是陶艺的结晶,更是历史的见证。
每一件陶器,都诉说着一个故事,展现着安富镇独特的文化魅力。
“湖广填四川”的移民们,不仅带来了他们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也带来了对先祖的敬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赤皇宫,正是这种情感的寄托。
在这里,移民们找到了心灵的慰藉,也找到了归属感。
从赤皇宫出来,沿着小巷继续前行,一座坐北朝南的两进四合院出现在他们眼前,这便是安富的火神庙。
火神庙的修建,源于安富镇制陶业的繁荣。
当时,“湖广填四川”的移民们在这里落地生根,繁衍生息,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庙宇也逐渐增多,火神庙便是其中之一。
在抗日战争时期,安富成为川渝地区重要的抗战文化集结点。
这里生产过著名的“双旗水壶”、“防空水壶”和“抗战到底”陶瓶等。
如今,在火神庙旁的这堵墙上,当年的“誓死抗日”标语依然清晰可见,仿佛在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安富境内虽有不少寺庙,但只有火神庙被载入了当地的重要寺庙史料《荣昌县志卷之十七·寺观》。
这座火神庙修建于康熙年间,于2016年修复完毕,整个修复面积达1340平方米,包括亭台楼阁、厢房、戏台、人形雕像等及相关配套设施。
火神庙供奉的是火神,而在安富镇,火神关乎着制陶业的兴衰成败。
制作陶器,烧制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由于烧制过程中的偶然性和不可预见性,使得这一过程充满了期待和吸引力。
在那个生产力落后的时代,一窑货能否烧制成功,似乎与火神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安富人对于火神充满了敬畏。
每年农历八月十二,安富各窑场的行业老板、师傅徒弟,都会聚集在火神庙,祭拜火神,祈求一年的事业顺利。
他们还会邀请戏班前来唱三天大戏,场面热闹非凡。
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安富的制陶艺人们依然承袭着窑神祭祀仪式,保持着对神明的敬畏。
火神庙不仅是宗教信仰的场所,更是安富镇陶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里,人们祈求火神的庇佑,也传承着对陶艺的热爱和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