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同人衍生 宁同学,我对你心动了

第740章 景观墙

  唐代的《新唐书》提供了早期区分:“邢州……贡瓷器,越州……贡磁器”。

  后世解读,多倾向于认为“瓷器”品质更优。

  这种区分延续至今——如“磁砖”指代硬度较低的釉面陶砖,而“瓷砖”则指向高档硬质瓷质砖。

  工艺的基底也揭示了差异。

  隋唐白瓷多以瓷土为胎(或黏土胎施瓷土化妆土),青瓷、黑釉瓷则多用黏土。

  宋代以降,官窑器基本采用瓷土,民窑则多用黏土。

  值得注意的是,制陶常用“磁土”(即黏土,含铝量高),而制瓷则需更精纯的“瓷土”(高岭土,主含石英SiO₂)。

  从这个角度看,瓷土所烧“瓷器”优于磁土所制“磁器”,合乎其理。

  另有传说戏言: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寒微,登基后刻意贬抑前朝北方官窑御用“瓷器”(暗喻砖瓦次品),而抬举长江沿线民用“磁器”以示珍罕。

  我国“四大名陶”——江苏宜兴紫砂陶、云南建水紫陶、广西钦州坭兴陶、重庆荣昌安陶——皆为南方所产,或可归入朱元璋口中的“磁器”。

  它们或许不似官窑瓷器身价连城,却在历经无数雨雪风霜后,以其坚韧的生命力与温润的质感,深深地融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与心灵,成为活着的器物。

  ————————————

  伫立于这方镌刻着“湖广填四川”的景观墙前,目光穿透砖石,仿佛触摸到荣昌大地深处那段跌宕起伏的脉动。

  回溯明代,这片土地曾是“境隶渝州,地称冲要”的膏腴之地。

  彼时,科甲蝉联,人文蔚起,显宦题名不绝于史册;赋额广增,城市喧嚣,经济与文化如繁花竞放。

  然而,明末清初的滔天战火——张献忠义军的抗争、南明诸将的割据、农民军余部与清军的厮杀、吴三桂的叛乱与清廷的残酷镇压——如同连绵不绝的暴风雨,几乎蹂躏了荣昌三十年。

  兵祸所至,“路无行人,道惟荆棘”,“生灵涂炭,炊灶无烟”。

  内江一带遭受了极其悲惨的境遇。

  侵略者肆意掠夺百姓,甚至采用烧烤等残忍手段逼迫他们交出粮食。

  更令人发指的是,他们竟然互相争夺r肉作为食物,市集上甚至出现了贩卖r肉汤的恐怖场景。

  繁华尽成焦土,生灵几近凋零。

  康熙六年(1667),《古今图书集成》中冰冷的数字触目惊心:荣昌全县仅存143户,男妇286人。

  为填补这骇人的空虚,重振赋税,巩固统治,清王朝在康熙年间连续颁下“移民实川”的诏令,号召“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开垦”,许诺插占之地“给为永业”,开垦六年乃至十年后方才“起科”征税。

  于是,一场浩大的人口迁徙拉开序幕。

  江西、陕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等省的百姓,怀揣着渺茫的希望,踏上了入川的漫漫长途。

  其中,尤以湖南、湖北两省(时属湖广省)的移民为众。

  这便是后世口耳相传的“湖广填四川”壮阔史诗。

  至今,许多荣昌人追溯祖籍,仍言永州(湖南)或麻城(湖北)。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