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1章 驿道
数十载休养生息,如同春风化雨,终于浸润了这片饱受创伤的土地。
抛荒的田亩被重新开垦:康熙六年全县仅可征赋税之田6顷,至雍正六年,已激增至5000顷。
生产复苏,种植业与畜牧业勃兴,荣昌白猪开始名扬四方。
手工业不仅恢复,更迎来创新高峰:荣昌夏布的经纬、安陶的窑火、折扇的巧思、白酒的醇香,其工艺皆在此时精进,奠定了日后传统名特产品的基石。
新的集镇如烧酒房、路孔场、盘龙场、吴家铺等渐次兴起,商旅往来日益活跃。
清廷的赋税收入随之剧增:从清初断续征收的地丁银4两余,跃升至雍正初年的正项赋银3000多两。
此时的荣昌,早已褪去清初的残破,重新成为成渝东大路(四川陆路主干道)上商贸繁荣的“冲要”之地。
各省移民,无疑是这片土地复苏与崛起的主力军。
对于这些筚路蓝缕的移民而言,安富地区成为了重要的落脚点。
许多人选择在此“插占为业”,聚居生息。
尤其在清廷于此设立驿站后,人群更向驿道汇聚。
这里依山傍水:鸦屿河(又称洗布潭河)如碧带蜿蜒,鸦屿山(螺罐山脉)似天然屏障横亘。
更得天独厚的是,此地蕴藏着制陶废弃的古窑遗迹与优质的陶土矿脉。
安富镇垭口村,便是宋代涂山窑的原址所在;而自安富延伸至荣隆镇,更有一条长15公里、宽4公里的优质陶土矿带。
这里的泥料质地细腻,吸水率低,烧失率低,埋藏浅,堪称烧造陶瓷的上佳原料。
正因如此,“湖广填四川”的浪潮甫定,安富的陶器产业便如星火燎原,持续兴旺。
一句流传久远的民谣,早已道尽此地的天时地利与人和:“前山矿子后山炭,中间泥巴烧窑罐”。
前山的陶土矿(矿子),后山的煤炭(炭),中间富集的陶泥(泥巴),共同孕育了窑火不熄、陶罐成行的盛景。
这不仅是地理的馈赠,更是移民与原住民共同谱写的、以泥土与火焰为墨的壮丽史诗。
————————————
在安富古镇的深处,有一条蜿蜒的驿道,静静诉说着千年的历史。
阳光透过古老的树荫,斑驳地洒在青石板路上,仿佛在提醒着来往的行人,这里曾是多少商旅的必经之地。
而在这条驿道的两旁,静静伫立着几座古朴的博古架,宛如岁月的守护者,承载着安富陶艺的辉煌与传承。
季子奕走近博古架,映入眼帘的是一件件精美的陶器。
这些陶器形态各异,有的如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有的似豪放侠客,豪迈奔放。
每一件陶器都出自安富当地的陶艺大师之手,凝聚着他们的心血与智慧。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泥土与火焰的结晶,更是力与美的完美结合。
再将目光投向驿道两旁的路灯,灯罩的设计别具一格,竟然是以传统的泡菜坛造型呈现出来。
这种设计不仅让人眼前一亮,更让人感受到一种亲切的乡土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