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同人衍生 宁同学,我对你心动了

第792章 养蜂史

  1989年11月,忠县畜牧兽医局从浙江平湖引进4只浆蜂种王,开启了意蜂在忠县的历史。

  1990年春夏,浆蜂与本地蜂杂交的一代蜂繁殖成功,随后县畜牧改良站成立技术小组,通过对比试验、技术培训、输送虫卵等方式推广养殖。

  1991年,蜂农又从浙江农业大学引进5只浆蜂蜂王,浆杂一代蜂在忠县的田野间渐渐站稳了脚跟。

  其实忠县的养蜂史,能追溯到遥远的唐代。

  《直隶忠州志》里记载:“蜜饼又名香山饼,以蜂蜜、麦面、香油为之,白居易在郡创制,惟州人世守其法,能制之,外邑不能造也。”

  当年白居易任忠州刺史时,不仅创制了这道传世蜜饼,还酿出了香山蜂蜜酒,距今已有两千多年。

  可见那时的忠县,蜂蜜加工技术已相当成熟。县民们早已建起专业或业余蜂场,用圆桶旧法养蜂,摸索出蜂群排列、分蜂并群、四季管理的门道,在与蜜蜂的相处中积累着经验。

  20世纪50年代末,忠县养蜂还停留在“古朴阶段”:全县只有中蜂,用简陋的竹编圆篓或木制圆桶饲养,把蜂桶立在院内墙洞、檐下,或是中高山区向阳干燥的背风处,采取定地粗放饲养模式。

  春季任蜂群自然繁殖,分蜂时人工召回;炎夏简单遮阴,寒冬裹层保温;春夏秋三季烧艾蒿熏烟驱蜂,偶尔打扫桶底蜡屑。

  那时一年只在春末夏初或夏秋割蜜一两次,群均年产蜜仅3~4千克,蜂蜡150克左右,蜜里还混着花粉、蜡屑、幼虫体液,蜂群也常因分蜂未召回、缺蜜打斗而飞逃,发展缓慢。

  1974年后,养蜂技术迎来转机:杂优利用、远交复壮、强群越冬、早春快繁、转放蜜源地、综合防治病虫等技术陆续推广。

  1985年,人工养王、分蜂、换王、造脾、并群,奖饲繁殖、强群采蜜、控制分蜂热、转地追花夺蜜等技术普及开来,蜂农们终于从“靠天吃饭”走向科学养殖。

  1982年以前,忠县的蜂产品还很单一,只有蜂蜜和副产物蜂蜡。

  1985年4月,忠县养蜂协会与教育局联手,开办了万县地区首家蜂产品加工厂——长江花粉食品厂。

  在西南农业大学食品系的指导下,他们以蜂花粉、蜂蜜为原料,攻克发酵破壁、提取等工艺,1987年1月终于实现批量生产。

  “花粉精健美口服液”“花粉健美酒”“花粉香槟”相继问世,1988年就产出花粉健美酒20吨、口服液10万盒,年产值达80万元,产品畅销四川各地。

  同年5月,这两款产品还拿下了SC省科委“1988年重大科技成果奖”。

  时光流转到2018年,忠县养蜂户已达5307户,其中30群以上规模的有57家。

  橘城、华美、天香、槐花四家养蜂专业合作社吸纳648户入社,其中72户贫困户、65户残疾人在甜蜜事业中找到了希望。

  “胡幺妹”“山蜂”“蜂千味”“鹏涛”四个蜂蜜商标打响名号,合作社固定资产达456万元,年产值751万元,年利润250万元,实行“统一管理、技术、包装、销售、分红”的五统一模式,让蜂农们抱团发展。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