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3章 创业
铺子老板陈昌银穿着藏青布衫,手里攥着个账本,眉头却没舒展——他正琢磨着一件能让磁器口炸锅的事。
“成立股份有限公司,让街坊们都入股,赚了钱大家分!”
陈昌银把这话跟妻子说时,妻子手里的面杖都停了。
彼时他做麻花才五年,纯利润已破百万,是磁器口公认的“麻花掌门人”。
可谁能想到,七年前的他,口袋里只剩50元,连儿子的学费都差点凑不齐。
时间倒回1997年9月,重庆合川金钟村的玉米刚黄,陈昌银却没心思收庄稼——儿子考上了重庆交通学院,3600元学费交出去,他翻遍口袋,只摸出五十块皱巴巴的零钱。
“要不,去重庆找活干?”妻子看着他发红的眼,轻声提议。
十月的重庆,雾还没散透,42岁的陈昌银揣着那50元,牵着妻子的手,挤上了去江北的中巴车。
在江北的出租屋里,夫妇俩连着七天蹲在劳务市场,可没文化没手艺,谁也不肯雇他们。
眼看兜里的钱快见底,陈昌银咬咬牙,扛了根竹扁担,成了街头的“棒棒”。
每天天不亮就去菜园坝汽车站等活,扛着几十斤的货箱爬楼梯,汗水浸透了短褂,一天下来也只能挣十几块。
转机出现在1998年春节前。
那天陈昌银在汽车站抬货,瞥见个小贩支着油锅炸麻花,“5元一斤”的吆喝声里,买麻花的人排起了长队。
他盯着那金黄的麻花,突然想起村里老人炸麻花的手艺——“要是我做,说不定比这还香!”
1999年3月,陈昌银凑了900元,在出租屋的角落支起铁锅,买了面粉和豆油。
可炸出来的麻花,咬着硬邦邦的,还带着股生面涩味。
妻子把麻花揣回村里,让老人尝,“加花生油、核桃油,再掺点糯米粉试试!”
老人的话点醒了陈昌银。
他一遍遍试,揉面时胳膊酸了就换只手,炸坏的麻花堆了半筐,终于摸出了门道:“面要揉够四十分钟,搓条得匀,三股拧六转,两头压紧实,不然一炸就散!”
两个月后,第一锅香甜酥脆的麻花出锅了。
没有摊位,陈昌银就晚上炸,凌晨挑着担子走街串户卖。
“麻花哟——刚炸的麻花!”他的吆喝声在巷子里飘着,有人尝了一口,第二天就等着他来。
那天他走进伍礼兰的杂货店,想借个地方放担子,伍礼兰看着他汗涔涔的脸,又尝了尝麻花,当即说:“以后你就在我这儿摆,我教你做生意!”
伍礼兰手把手教他算账,还给他找了根圆木棒当擀面杖——以前陈昌银用山城啤酒瓶擀面,总把面压得厚薄不均。
有了帮衬,陈昌银的生意渐渐有了起色。
2000年初,他凑了5000元,在江北小市场租了个摊位,本想大干一场,可才两个月,市场就贴出了拆迁通知。
看着刚支起来的油锅,陈昌银红了眼,又挑起了那副熟悉的担子。
3月的一天,陈昌银挑着担子漫无目的地走,不知不觉走到了磁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