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是人接触社会、习练天性的重要方式。如同小鸟梳理羽毛,自娱自乐涵养着专注力;如同猫儿狗儿追逐嬉闹,磨砺秉性的同时还增长了应急、应对、应变的机智。
儿童的快乐之源大部分还是未解之谜,作为和不作为都可能成为激励。他,倾向于后者。静静的看着似乎更能激发他满负荷的思考。
捉迷藏时,他倾向于“寻找”的角色。毕竟发现或者没有发现都是很有挑战性的。至于其他游戏,做一个观众似乎更符合他的气质。也是因为如此,他的存在感一直都是,不高。
定义游戏的研究者并不在游戏之中,所以游戏的名字在不同参与者那里有着不同的叫法,这个,他并不介意……
丢沙包还是打鱼,不重要;跳房子还是踢瓦片,不重要;捉迷藏还是藏掩蒙,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须进入到角色之中,不辜负这闲暇一刻。
但是,单纯消费体力的、低层次的或者无视大脑机智、忘了本体是人的那些,必须要过滤掉。
假期里,看菜园子是个不错的活计。感觉上唯一的付出就是一整天的时间。菜自己不会跑,园子也不会,所以整体看起来更像是——园子在看着他。所以在解释“画地为牢”这个典故时,谁还不是个囚呢!
收音机里的评书时间是固定的,所以最优策略是在这个时间里能在家吃饭。那时候晴天可多,计时主要靠太阳光线。当时朴素的研究,在墙角的地面画了无数条线做标记,严格控制回家路上的速度,却终究没有得出科学的结论。因为太阳每天给出的影子并不一样。
恐怖的事情是发生过的。那一天宾卫龙也在。准入侵的人行为诡异,她边走路还上下摇着头,最最可怕的是,她的手搭在园子篱笆上,还拽掉不少玉米秆的叶子!两个小伙伴很快达成了默契,飞也似地跑回家去报信。结果呢,上气不接下气的报警并没有引起大人的重视,娘和婶只笑着说没事儿,然后都自忙去了。
往回走的路可太难了。不过,慢慢的挨着回到园子时,确实也没啥事儿。
学校里能做的游戏本来也不少。大多让作业和老师的好心给废掉了。
摔纸牌(用纸折的方形“宝”)对战,一则锻炼臂力与身体协调,再则催人思考材料改进的探索,三在技战术与定规则、守规则等等各个方面训练着人。
弹弹珠则有点儿费钱,但是技术高的话,完全可以做到从零开始,借鸡生蛋。输赢里是技术的考量、个人零花钱的计算与规划和心理素质的考验。不过升级到模仿台球的玩法之后,他就退出了。毕竟“捣蛋”不是他的追求。
子不语怪、力、乱、神,很对呀。仰仗力量的单脚跳着对战所谓“打拐”吸引不了他,因为他发现此其中除了伤害可能,给不了人更多。毕竟输赢里都是磕碰。
有人还在叠罗汉时发生了骨折,去了低一年级。这个他只听知了结果,具体怎么发生的,他不知道。
能量的释放是需要规则的。一定是这样的。
莫不是:
智者定计训顽童,圣心摄性启蒙。
日月星辰运隆隆,循规蹈矩无穷。
噫……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