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戴罪立功
而大王所说的六部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国家所倚不能只是一两个人,看来这才是大王的用意所在。
大王纵横开合,杨任自认可以为之执鞭。
大王已经指点出关键,而杨任也看得清形势,当即将设置安排六部的事情揽下来,予以执行。
六部实至名归,遂不以品第论高低,而是以职能划分。
杨任当时就举荐了一些人辅助自己工作,其实身为御史大夫,可以自行征辟,不过较之于太师、丞相,此时御史大夫的权力更大,是谁也比不了的。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的设置完全由御史大夫掌控负责。
为官者统辖吏部,吏部居六部之首,官吏无论职位大小,如果不作为,皆有可能降职或者罢黜。
设六部,置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也将以六部逐渐推行新制,还朝堂之清。
当今之务,设六部,置吏部等六部后,也将以此为基础,开展朝堂政务,运转朝廷。
杨任必定为之全力以赴,合理完善六部,六部遂成。
六部为平行关系,彼此没有竞争,自大狂妄之徒在六部分工后免不了要原形毕露。
权利取之于朝堂,用之于国家,但曾经位列三公的商容却不是这样。
“臣请大王收回成命,暂时不要对商容治罪,边疆用武,国库空虚,正是用人之际,还有需要用到商容的地方,商容身为三朝元老,资历、经验均无人可比。
大王任命臣为六部长官,恳请大王允许商容戴罪立功,从旁辅助,六部也好更快实行。”
杨任字字句句莫不是为朝廷着想,没有一点私人恩怨。
原本商容心惧,如今脸上却是诧然。
商容已然不在公位,已经是一个罪臣,没想到还会有人出来保他,更没想到,这个人会是杨任!
大王即召有司,即将被问罪的时候,杨任却出来求请,为什么?
满朝卿士大夫也不由侧目视之。
如果之前将杨任看成自己人,说是他们的一份子也未尝不可。
但现在徒以文臣身份就将其视作与他们立场一致,显然是不行的。
何况杨任才反水不久,也正是因为反水,才受到大王的赏识和提拔。
“孤虽德薄,以致社稷不安,出现灾祸,但卿之言,吾心甚慰,爱卿举贤,孤可以擢用,治政衰微,虽君德有亏,不能完全怪罪商容,却也脱不了关系。”
子受知道杨任并非出言妄奏,其言有理,而杨任此举并非于文臣中取重,定局六部之初,尚需文臣武将配合,乃至丞相辅助,虽赐罢商容,但事有轻重。
而子受清楚,王叔比干显然不如商容来得合适。
美其名曰使之“戴罪立功”,其实是恰到时机的利用商容,就连王后都能看出其中的关窍。
原本紧握的双拳慢慢松开,手不自觉摸向头上所戴的爵钗。
内含此意,不过口中还是不能对商容太客气。
天宪不可违,但治不治罪也只是子受一句话的事情。
“国家大事,匹夫有责,何况当朝丞相?”
……
“商容以罪论起,当然罪无可赦……”
于是子受的话一出,朝堂的气氛瞬间一紧,空气像是凝滞了一般。
不过此时的杨任角立杰出,而在杨任眼里,大王雄才大略。
九九之尊,万事深思熟虑,对待商容之事,当然不会一语而定。
这是杨任本身特有的敏锐,也是与群臣不一样的地方。
君既有其言,而臣下曾言“危自上起”,此时也不敢再多说什么。
臣下多沉默不言,哪怕商容即将自亡其命,亦没有人再和杨任一起为商容求情。
子受当然不是不顾大局之人。
而对商容而言,性命交关的一刻,还是杨任为他出言。
“罪者,按罪而治,不如遣臣负责,于之实事求是,待臣考查核实后,再觐谒大王。”
杨任的表现不偏不党,在群臣看来已经是在尽力帮商容了。
若商容还是不知悔改,那谁都救不了他!
可以看作杨任作为社稷之臣,为安人心,识时知务,少有能及,大王有不便之处,杨任便亲自去执行,比如所言所奏。
丞相不能空有其罪,需要司法核实才行。
至少要让百官信服。
杨任身为御史大夫,又为六部长官,司职掌权的同时,自然有这个职责和义务,而不是徒有其名。
而杨任的建议一定程度上也是良臣之举。
子受想要兴立除弊,自然要听从。
自始至终凡世卿是禄皆是一体一心,则有累世公卿,历代皆在朝为臣者。
惟德是辅,还是惟命是从就不用讨论了。
子受只能以制度约束朝堂。
至少商容在不在相位,都不影响对群臣的号召力。
所谓的“兴利除弊”,一切都要有相应制度的基础上,即大臣各司其职,而不是徒在其位。
也就是说,身为百官之长,朝堂之首的丞相需要在其中起到带头示范效应。
对,说的就是商容。
子受并未对杨任面授机宜。
未等子受开口,却能传达出他想要的意思。
无论商容是否被罢相,杨任又是否有私心,杨任原本名不见经传,然而并不妨碍对子受起到助力,也并不妨碍对商容起到钳制牵制作用。
子受任其为御史大夫,司职掌权,可不是徒有其名,三公九卿朝士大夫,世卿是禄皆是一体一心,彼时子受已经过一阵朝堂改制。
但以丞相为首的朝堂之臣并不支持。
各司其职的大臣徒在其位,出工不出力。
杨任能深得帝心,无非是子受想以其为突破口。
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用非常之人。
群臣有违帝命,触怒大王,欲杀鸡儆猴。
而御史大夫有先斩后奏之权,丞相等一众文臣朝堂之上,以立名节,杨任便将一切揽过来,使其原形毕露!
王后矜持,大王允许中宫婢子随侍,足以见大王整肃朝堂之心!
商容、比干二人,一为正相,一为副相,其久居朝堂,杨任稍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