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开局刷到永乐大帝,朱棣慌了!

第13章 朱允炆诏出东宫,道衍言劝燕王

  “皇祖父,我...”

  朱允炆语气间颇为犹豫,已经没了朱元璋第一次问他时的从容。

  此前,朱元璋曾经跟他说:

  “朕以诸王戍边,外驱贼虏,内保山河,待尔即位,即可享太平江山,大明无忧。”

  当时,初封皇太孙的朱允炆就已经对藩王不放心。

  他实在是想不通,皇祖父为什么对藩王如此放心。

  难道就因为血缘关系吗?

  自古无情帝王家,亲情怎么可能抵得住皇权的诱惑:

  “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若不靖,孰能御之?”

  彼时,朱元璋并没有回答他,只是反过来问他会怎么办。

  朱允炆当时只是照着先生教的,重复了一些古代君王都会的话:

  “我与藩王,皆为血亲,非叔侄即为兄弟。当以德怀之,以礼制之。”

  “若有不可,则削其封地;再不可,则废置其人;仍不可,则举兵讨伐。”

  那时,他话说的很好,但实际上已经没有把握。

  先天的辈分差异,再加之儒家思想束缚,让他在遵守道德人伦之时,不可妄议长辈。

  至少不可跟皇祖父议论,否则就是进谗言的小人之行。

  但他的忧虑依旧在,他能依仗的只有近臣,诸如黄子澄,齐泰之辈。

  而这两人也给了他极大的信心。

  黄子澄说,诸王之兵,仅能自守,安能反也。

  天子坐拥天下,以天下之兵临之,藩王安能阻乎?

  譬如汉七国之乱,七国虽强,翻手可灭!

  然后,天幕中,他们君臣一起,被燕王一锅端了。

  深吸一口气,朱允炆平复下起伏不定的心境,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大军压境,迎诸王归京!”

  “孙儿欲效法汉光武帝,宋太祖故事,委以虚职,夺其之兵!”

  之前犹豫不定一是有所心忧,二是师出无名。

  现在,天幕已经揭露了结果,燕王反叛不是事实胜似事实,他完全可以发兵北平逼燕王就范。

  朱元璋目光浑浊,沉默良久,道:“兵贵神速,若要发兵,宜早不宜迟。”

  “朕已时日无多,从现在起,你代行国政,文武决策,自我了断。”

  说着,朱元璋眼神忽地变得凌厉起来:

  “朕会在最后时日予你指点,但若你不争气,重蹈覆辙,那也莫怪他人!”

  当夜,三道圣旨自东宫而出。

  朱允炆将左右亲信誊抄下来的弹幕仔细研究数遍后,决定:

  以正二品后军都督府都督佥事郭英为破虏大将军,秩正一品,兼衔从一品太子太傅,即刻召集上直二十六卫精锐三万人作急行军先行。

  同时调江淮驻军两万押运军粮火器等辎重随后。

  另外,加急送圣旨至陕西都司,任命正三品都指挥使司佥事盛庸为从一品左副将军都督同知,率陕西都司边军一万驰援北平。

  最后一道圣旨加急送至北平,以正三品燕山中护卫指挥使平安为正二品右副将军中军都督佥事。

  并令平安快速接管燕山中护卫及北平都司部分驻军一万人,抓住机会直捣燕王府。

  大明急行军,不带大量火器辎重的情况下可以日行百里,携带辎重则最快日行八十里。

  而加急军情、圣旨,最快可昼夜行四百里。

  按朱允炆的想法,闰五月初八平安在北平接旨,最晚初十与燕王爆发冲突。

  郭英、盛庸七月中旬全军赶至,对北平形成包围之势。

  这次选择的三位将领,主将郭英乃是朱元璋钦定。

  郭英,巩昌侯郭兴亲弟,宁妃兄,是早期追随朱元璋的老将,历经大小五百余战,经验丰富。同时也是目前大明还活着的为数不多的擅长进攻的老将。

  至于两位副将军,则是朱允炆在仔细分析弹幕后选出的。

  【建文时期为数不多的中生代良将:盛庸、平安。】

  【盛庸在东昌之战中大破燕军,连斩朱棣数员大将;平安多次与朱棣正面交锋,获得胜利。】

  最主要的是,朱允炆发现,在弹幕透露的消息中。

  这两人在靖难之役后都被朱棣赦免,但结局都不好。

  盛庸永乐元年被逼自尽,平安亦在永乐七年被逼自杀。

  他相信这两人不会没注意到天幕上有关自己的信息,进而笃定两人至少不会阵前倒戈。

  几乎在三道军令出宫之后没多久,紧接着便又有一道道圣旨从东宫流出。

  “殿下,天幕已泄天机,此时不可再行犹豫,当速做决定!”

  北平,燕王府。

  一只红烛在风中摇曳。

  将一僧一主的背影拖的老长。

  “先生何以救我?”

  朱棣此时身穿常服,与道衍相对而坐。

  如果说整个大明,谁最不喜欢天幕的话,绝对是他朱棣。

  对于旁人来说,或许只是看看热闹。

  但于他而言,天幕却是要把他送上断头台。

  “除举事外,别无生路!”

  道衍把话说的很死。

  他知道朱棣需要自己逼一把,虽然此时的他其实也没多少把握。

  毕竟朱元璋可还没死。

  天幕出现,变数已出,谁也不知道原本润五月初十会死的朱元璋会不会突然再续命几十年。

  毕竟天幕都出现了,多活几年也没什么稀奇的。

  “父皇尚在,既为臣子,又为人子。”

  “矫诏天下:先帝已逝!”

  道衍似乎早就想好了对策般,不见丝毫慌张,只是将想法娓娓道来,

  “不反必死,反之尚有一线生机。趁着朝廷军队尚未到来,先取北平,再谋北平都司十万驻军。内联藩王,外结蒙元。”

  依大明卫所制度,藩王拥有三护卫,每卫约五千六百人,和一万七千人。

  朱棣直辖的北平三护卫,长期戍边,与北方少数民族交战,战力强劲,若先发制人,在无人指挥的情况下,出其不意完全可以拿下北平都指挥使司的十万驻军。

  “殿下若忧心师出无名,可昭告天下,天幕钦定,永乐大帝,天命所归,盛世将临。”

  “同时,矫诏一封,恭送先帝,檄文一篇,正名出师。”

  “再派心腹一路南下,广宣永乐盛世,既收民心,又揽天命。”

  “发挥天幕之言,细数朱允炆十八大罪,详论大帝,千百功绩!”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