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我在楚门的世界看楚门
陆清羽分手了。
凌晨三点钟。
他一个人走在路上,莫名其妙的收到一张电影票。
然后,阴差阳错的,被拉进一家叫楚门的世界的电影院,坐在了空荡荡的放映厅里。
这是他第一次在电影院看电影,不清楚是不是因为是深夜档,所以观众才那么少。
寂静中,屏幕亮起。
一个血红色的印章出现在屏幕中央,这应该是电影公司的logo。
【华夏天幕出品】
电影出品方是个没听过的小公司。
【洪武末日1:烽火起北平】
不伦不类,不知所云的电影名字。
还没开始看,陆清羽就已经感到十足无语。
他有点后悔进来看这场电影了。
然而更离谱的还在后面。
【友情出演:】
【朱元璋·洪武三十一年版】
【朱允炆·洪武三十一年版】
【朱棣、朱高炽、朱……】
“这导演可能觉得自己很幽默吧。”
他吐槽一句,就见大屏幕上,画面一转,一座雄伟的宫殿俯视视角映入眼帘。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二】
【应天府】
【皇城】
一同出现的,还有一个沙哑的旁白声: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一。天幕降世,天下百姓共见未来之事。”
“天下震动,风起云涌!”
旁白声落,就见三匹骏马自皇城驶出,镜头跟在其中一匹之后。
旁白依旧在喋喋不休。
听了半天,陆清羽大概是搞懂了这电影的背景设定:
某个现代人剪辑的关于永乐大帝的视频,因为不明原因在大明天空放了一遍。
最离谱的是,这视频就是他今天晚上分手前刷到的那个:
《一口气看完明成祖朱棣的一生,篡位?嗜杀?大明狠人!从燕王到永乐大帝》
编剧的脑洞不小。
将时间卡在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二。
朱元璋还没死透。
设定很奇怪,不过若能拍好的话,也能看看。
陆清羽如此想着,伸手进入爆米花盒中。
“殿下,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燕王府内,道衍面无表情,只是语气已然有了些无耐。
他已经暗自决定,若是朱棣不听劝,他今晚就连夜出城,逃到李朝去。
好在,朱棣没有让他失望,只是稍加犹豫,便同意了起兵矫诏的策略。
“矫诏一事便麻烦先生亲自准备,此举若成,本王允诺,必以国师之礼以待先生。”
对于朱棣的允诺,道衍没有放在心上。
光头脑袋本来就很亮了,再加上国师之名就有点太耀眼了,他怕自己脑袋扛不住。
而且,现在谈这个也有些为时过早了。
“马和!”
朱棣既然决定了要起兵,就不会再犹犹豫豫,他向来是个雷厉风行的人。
就听他一声呼唤,一个气质不凡的宦官推门而入。
马和,朱棣亲信之一,原为云南穆斯林,信奉伊斯兰教。
洪武十四年明军平定云南时被俘,阉割后入宫,后来被朱元璋赐予朱棣。
因为长期跟随左右,且精通多族语言,朱棣对他多有培养,时常代表朱棣展开与蒙古、女真部落的贸易。
朱棣向道衍问道:
“本王欲以马和联络北平城外诸部,召集诸将,先生以为如何?”
“马和为人机敏谨慎,又颇善于言辞。加之先帝祖训影响,其宦官之身不为人所重视,以之联络诸军,当合适不过!”
道衍作为朱棣手下第一谋臣,自然对燕王府成员有所了解。
他对朱棣的安排并无异议。
电影院中,陆清羽看到这里,眉头一挑:
“这马和就是七下西洋的郑和吧。居然还是个穆斯林,也是长见识了。”
见道衍没有意见,朱棣当即对马和吩咐起来:
“燕山三护卫中,左右护卫都为本王亲信,唯中护卫指挥使平安,其心不明。你只需去联络左右护卫即可,中护卫本王亲自带领亲卫前去。”
护卫,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支军队。
直属于藩王,一般而言护卫即是藩王的嫡系亲信。
但也因此,为免藩王造反,朝廷也会在护卫中安插眼线。
比如燕山中护卫的指挥使平安,其为朱元璋养子,被安排在此,明里暗里都是为了监视燕王府。
为制衡平安,朱棣安排亲信王真进入中护卫,同平安争夺中护卫军权。
目前负责镇守北平正阳门、崇文门一带。
安排好马和,朱棣又朝门外唤了一声,他手下另一名亲信宦官走入屋内。
王彦,主要负责燕王府暗中的情报工作以及物资调配。
也是朱棣从应天府带来的亲信。
“王彦,你执本王信物前往正阳门,令燕山中护卫百户王真,率本部五百精锐士卒,即刻拿下谢贵,张昺。”
只要拿下这两个人,整个北平城就没有朝廷的眼线了。
道衍站在朱棣背后,看着他有条不紊的安排着一切。
他心中暗自点点头。
朱棣的表现,完全不像突遭变故的样子。
显然也已经准备多时。
至于刚才的犹豫不定,或许是真的顾忌君臣礼义,或许只是单纯想让他道衍扮黑脸。
毕竟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还再三推辞呢,朱棣主动起兵若是不犹豫一下。
以后史官文人不知道要给骂到什么地步。
在朱棣的安排下,一条条命令自燕王府而出,很快,整座北平城都热闹了起来。
朱棣的想法很简单,先控制住北平,再聚拢附近亲信部队,然后争取中立部队,再谋取朝廷军队。
大军要从应天府到北平,没一个月都不可能。
如果干完上面的一切还有时间的话,他甚至想着向北寻求蒙古女真支持,向东寻求李朝援助。
至于别人凭什么帮他。
永乐大帝,天幕认证版。
本王的胜利是命中注定的,帮我,我登基后少不了你们好的。
不帮,本王登基后少不了跟你们清算。
什么,你说本王不一定能赢?那既然本王都无法南下了,就只能拖家带口,全家北上咯。
到时,拼尽本部人马,给大明打开一个口子,给小侄子做嫁衣也不是不可以。
总之,要么帮我,要么我死了带你们一起。
朱棣相信他们懂什么叫识时务者为俊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