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开局锁定朱标,朱元璋慌了

第32章 容不得有半点侥幸

  燕王朱棣相邀一叙?

  陆澜心中警铃大作,对方必然是想说服自己前往北平。

  他不禁苦笑,这件事,是自己可以决定的吗?

  身上背负着拯救陆家的使命,面对着朝堂的暗潮涌动,他每日都如履薄冰。

  对于朱棣伸出的橄榄枝,他不敢轻易拒绝。

  多一个敌人,不如多一个朋友,尤其是像朱棣这种身份之人。

  况且,若历史走向没变,此人可是未来的永乐大帝,自己以后还要在他手底下讨生活。

  巽丙号雅间,就在乾乙号雅间旁边。

  推开门的瞬间,陆澜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镇定下来。

  道衍和尚立刻迎上来,热情道:“先生,又见面了,来,这位便是燕王殿下。”

  四方桌北位,立着一名二十七八的青年,魁梧体魄,面庞方圆,眉骨隆起,双目细长上挑,目光炯炯,如鹰隼般打量着他。

  陆澜心里一紧,忙上前行礼:“陆澜见过燕王殿下。”

  这一眼对视,他便感受到了对方身上不怒自威的气势,那是久居上位者才有的压迫感。

  与太子的和蔼可亲,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气质。

  朱棣伸出右手,扶着陆澜左臂,阻止其行礼,笑道:“贤弟不必客气!本王曾三次在凤阳常驻,与定远侯颇熟,尊称为陆爷爷,本王与你平辈论交即可。那时,本王还见过你呢,哈哈!”

  声如洪钟。

  陆澜表面上赔着笑,心里却满是疑惑,自己怎么毫无印象?

  或许,那时原主年纪尚小,根本记不得这些事。

  “今晚能再见殿下,实三生有幸。”

  陆澜客气回应,心中却在盘算着朱棣的真实意图,这突然的示好,背后必定藏着更深的谋划。

  朱棣道:“本王远在北平,便听闻贤弟大名,如今一见,足慰平生!今日,本王已向父皇提议,让贤弟出任北平行都司的副都指挥使,负责管理兀良哈地区三处卫所。”

  他眼睛微眯,灼热的视线牢牢停留在陆澜脸上。

  此子年方十八,自己便举荐其掌控兀良哈地区的军政大权。

  必对自己感激涕零。

  他内心满是期待,陆澜如何向自己表达感激之情。

  最好,能表示效忠之心。

  陆澜却面无表情,拱手行礼:“谢殿下!我从未领兵,才疏学浅,恐无法担此重任,思虑再三,只能辜负殿下的好意了。”

  朱棣脸色骤变。

  心中的希冀,顿时化作失望。

  他不悦地瞥了一眼道衍。

  不是说陆澜心动了吗?

  竟然毫不犹豫拒绝?

  道衍忙道:“京师乃是非之地,稍有不慎,便万劫不复。先生精通阴阳术数,何必逆天而行?”

  陆澜不为所动。

  京师确实乃是非之地,但他要破局,必须留在京师。

  他沉声道:“我意已决,谢燕王提携之恩!”

  朱棣道:“你根基不足,即便留在京师,也难以一步登天,倒不如先去北平,历练一番,以后再回京师也不迟。”

  他很快便平复心情,耐下性子劝说陆澜,心中盘算,如何才能将此子收入麾下。

  道衍心下焦虑。

  陆澜之才,他甘拜下风,今晚必须将其劝服,否则,此人投向太子阵营,日后必成劲敌。

  他开口道:“先生不必担心管理卫所之事,燕王会派遣得力大将助你,届时,你慢慢领悟也不迟。”

  朱棣接口道:“正是,若贤弟前来北平,本王必以上宾相待。本王长子及次子,年方十岁左右,让其拜贤弟为师,如何?”

  副都指挥使还不够?那就加大筹码。

  陆澜一惊,脱口而出:“小子何德何能,敢为燕王公子之师?”

  他想到史书的记载,朱棣的长子朱高炽,洪武十一年生于中都凤阳府,乃明朝第四位皇帝,庙号仁宗。

  这确实是个天大的诱惑,但他又偏偏不能接受。

  他心中暗叹,燕王朱棣,难怪日后可成大事,果有礼贤下士之风。

  若能成为燕王世子的老师,日后若朱高炽登基,那真是前程远大。

  若非自己受陆家灭族的拖累,投靠朱棣倒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然而,此人心机深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如今距离李善长案发,已不足两年,那时,此人羽翼未丰,绝不敢逆朱元璋之意,若陆家受到牵连,只怕此人会立刻派人将自己押送京师。

  现实容不得他有半点侥幸。

  因而,当下离开京师,必是死路一条。

  “谢燕王好意,我决意留在京师。”

  陆澜再次拒绝,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道衍和尚道:“先生,何必急于拒绝?且听听燕王殿下在北平军事及政治上的举措,再作决定也不迟。”

  “正是!”

  朱棣冷静下来,斟酌片刻,觉得这些举措在朝中不算机密,就吩咐随从拿来一份地图,铺在四方桌上。

  军事上,控制战略要地、强化边防与军事训练、构建军事联盟和屯田与后勤保障。

  政治上,构建行政体系、笼络地方势力和广招贤士。

  陆澜根据史书的记载,对其军事和政治上的部署,提出修正和改进意见。

  他这样做,是要给朱棣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为以后留下一条后路。

  朱棣与道衍大为惊讶,此人从未去过北方,却对北平的地形极为熟悉,所提意见极为合理。

  陆澜指着大宁(今内蒙古宁城县)道:“此处在喜峰关外,古会州之地,东连辽东,西接宣府,实为幽燕巨镇,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大宁安,则北平可安。此处何人镇守?”

  朱棣赞叹道:“贤弟眼光独到!大宁乃战略要地,本王已派燕山左护卫指挥佥事张玉镇守。”

  陆澜知道此人。

  张玉乃朱棣麾下猛将,在元朝时官至枢密知院,归附明朝后屡次随征塞北,后来的靖难名将。

  他沉吟片刻,道:“大宁乃幽燕巨镇,须藩王镇守,方能充分调动当地的力量。且捕鱼儿海之战后,北元大批民众居住于此,容易酿成祸乱。”

  “殿下可向皇上举荐一名兄弟,由皇上亲封宁王,统筹此地军政,方能固守。”

  朱棣心里惊骇不已。

  下午申时,父皇在宫中摆下宴席,召集在京师的兄弟姐妹,欢聚一堂。

  席间,兵部急奏,居住大宁的北元投降军民,发生暴乱,父皇命他明早赶回北平,处理善后工作。

  父皇特别指出,大宁在北方的防御体系中,极其重要。

  但父皇却从没想过,将此地划为藩王封地。

  朱棣脸上肌肉紧绷,叹道:“贤弟高见!若设置宁王,可集合大宁地区的力量,并得到身后各省、府的支持,定能防御外敌,确是良策!”

  陆澜心中暗笑,史书记载,朱元璋十七子朱权两年后会被封为宁王。

  接着,三人商讨如何部署大宁及兀良哈地区的防务。

  陆澜虽不懂兵事,却熟知后来明朝在北方的防务设置,说起来头头是道,朱棣与道衍皆大为佩服。

  冷眼看着侃侃而谈的陆澜,朱棣心里冒出一个念头。

  此子,明日必须带去北平,绑都要绑去!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