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解缙出事了
九月十七日。
陆澜的车舆,缓缓碾过京师的青石板路。
他抬手掀开轿帘,目光掠过深秋的街巷。
泛黄的梧桐叶飘落,铺满了青石板路,弥漫着一股肃杀之气。
陆澜指尖摩挲着帘角流苏,眼底泛起一丝激动。
京师,我陆澜回来了。
马车在巷口转过弯时,他下意识回头,正见后面轿厢的帘子也被轻轻掀开。
刘婉那双清澈如水的眼眸,映着街边景致,指尖攥着轿帘边缘,似是难掩心中激荡。
刘婉兄妹,是李琰要求带来京师的。
当日李琰卖关子不肯说的好主意,原是要让他们去八卦书场,表演凤阳花鼓。
刘婉得知时,眼眸发亮,毕竟能去京师开阔眼界,还能跟着陆公子学习曲艺,这般机遇求之不得。
陆家货铺,后院。
陆澜惬意地倚着石桌,执起青瓷茶盏轻啜。
旅途的疲惫尚未褪去,可当熟悉的茶香钻入鼻尖时,紧绷的肩头终于松快下来。
“公子,您可算回来了!”
管家陆添的声音,带着几分惶急,惊得陆澜手中茶盏险些倾洒。
他转头望向气喘吁吁的老管家,心底骤然浮起不祥预感。
莫不是书场出事了?
他离家这段日子,书场雇了两位说书人撑场。
当然,票价只是陆澜的一半。
不要关停书场,那是太子的意思,他似乎迷上了晚间窝在书场的自在氛围,即便说书人不是自己。
“公子,解学士出事了!”
陆添额头沁着细汗,话音里带着颤意。
茶盏重重搁在石桌上。
陆澜霍然起身,眼底满是震惊。
解缙上月刚擢升翰林学士,正是风头无两之时,能出什么变故?
“听说是无缘无故被收押于刑部监狱,如今整个京师都传得沸沸扬扬......”
陆添的话尚未说完,陆澜已顾不得浑身疲惫,撩起长衫下摆便往府外疾走。
东宫。
侍卫引着陆澜步入正厅时,太子朱标正与一众官吏,低头处理奏章。
“陆指挥使稍候,孤需先料理完这些公务。”
陆澜肃然行礼,在旁侧座椅静候。
一刻钟后。
朱标抬手示意,官吏们垂手鱼贯退下,偌大正厅只剩二人。
他揉了揉发酸的脖颈,活动几下僵硬的手腕,才看向陆澜:“陆弟刚回京师?”
陆澜近前行礼,见朱标眉眼间尽是倦色,不由得开口:“正是。太子殿下当珍重身体,不可过于劳累。”
朱标苦笑着摇头,案牍劳形,原是身为储君的宿命。
“陆弟此来,可是为解缙之事?”
“正是。不知解缙因何下狱?”
朱标眼底掠过一丝惋惜,指尖轻轻摩挲着茶盏:“解缙此人,才学确实冠绝当世,只是......恃才傲物,到底还是看轻了这官场浮沉。”
随后,他细细说出事件原委。
原来,此事因马皇后而起。
洪武十五年,马皇后薨逝,朱元璋以其贤德之名,破例以其谥“孝慈皇后”定陵名,将陵寝命名为“孝陵”,并葬入地宫。
历朝历代的传统,陵寝都是以皇帝的谥号命名。
马皇后虽入葬孝陵,但朱元璋尚在人世,且孝陵的地面建筑尚未完全完工,每年的祭祀活动,都以马皇后忌辰在宫中举行。
上月十八日,马皇后忌辰,朱元璋因不满翰林院祭文中对孝陵环境的描述,一怒之下将张学士下刑部问罪。
又采纳朱标建议,擢升解缙为翰林学士,命其于重阳节前往孝陵小祭,兼察风土另撰祭文。
九月初九日,解缙动身前往孝陵。
九月十五日,解缙被兵部尚书沈溍突然上疏弹劾,被捕下狱。
沈溍,字尚贤,钱塘县人,洪武十八年乙丑科二甲第二十二名进士,新任兵部尚书。
陆澜追问道:“弹劾的罪名为何?”
“说他往孝陵时,多带了六名仆役,奢靡僭越,违礼越制。”
“多带了六名仆役?”
陆澜闻言心头剧震,这是重罪,必死无疑。
明朝官员外出时,可依品级向兵部申请仆役(含随从、马夫、护卫等)。
解缙是正五品文官,通常可配备六到八名仆役。
明初时,朱元璋时期对官员待遇控制极严,仆役配备多从简。
因而,兵部审批时,仆役数量常按最低标准执行。
就是说,解缙此行,是会配备六名仆役。
多带了六名仆役,那他就是带了十二名仆役。
按《大明律》,超员五人以上,杖一百,革职查办,情节严重者流放边疆。
然而,朱元璋时期,执行的处罚,远比《大明律》严苛。
洪武十九年颁布的《大诰续编》记载,某五品官因多带仆役三人,被朱元璋亲自判“枭首示众”,以儆效尤。
多带三人便枭首示众,那多带六人,会是什么惩罚?
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陆澜连想都不敢想。
忽然。
他敏锐地察觉到了此案的一处漏洞。
“太子殿下,仆役向来由兵部指派,为何此次竟派出十二人之多?那沈溍身为兵部尚书,显然难辞其咎,如今竟敢上书弹劾?”
朱标心中暗自感慨,这个陆澜果然心思缜密,竟能在转瞬之间,抓住此案最关键的疑点。
“东宫此前已商议过此事,朱同等人也提出了同样的疑问。经刑部审讯,解缙与沈溍的供词存在矛盾,刑部正在进一步核查。”
说罢,他在桌面上翻找片刻,抽出一份文件,递给陆澜。
陆澜接过打开,只见这是刑部的奏报文书,详尽记录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
九月九日朝会结束后,解缙走出东华门,见到兵部派来的六名仆役。
解缙素来讲究形象,见这六人身材瘦弱、神色萎靡,当即心生不满。
他返回兵部,向沈溍说明情况,要求更换人员。
沈溍不敢耽搁,立刻安排派出六名精壮干练的仆役。
当解缙带着新派的六人再次出东华门时,原先的六名仆役却跟了上来。
他们称只接到兵部指派的命令,并未收到中止任务的通知,不敢擅自违抗,只能跟随解缙前往孝陵。
解缙见他们可怜,便没有在意,允许他们一同前往。
然而。
沈溍却弹劾解缙,称其带六人出东华门时,又让原来的六人跟随,总共动用了十二名仆役。
而那些仆役异口同声,坚称是解缙命令他们一同前往。
陆澜合上文件,反复思索,这些仆役的供词,显然对解缙极为不利。
但他始终觉得,沈溍的行为疑点重重。
既然已经派出新的仆役,为何不及时召回原来的六人?
又为何那六名仆役的供词,会如此整齐划一?
“太子殿下,能否容我前往刑部监狱探视解缙,以便了解此案的更多细节?”
朱标闻言,面露为难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