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有龙气

第125章 大婚(先更后改)

大明有龙气 蜀心 2754 2025-08-07 12:48

  崇祯元年三月初三,距离陈子龙和孙棠的大婚还有一天。

  在合作社秘书处,乡勇队的专门护送下,远在松江的陈所闻,陈淑,唐姨娘等人一同前来,京师陈府一时热闹起来。

  “大哥!”

  三月初的京师依然充斥着凉意,陈淑穿着一身绣花夹袄,白里透红的小脸甚是惹人喜爱。

  正是十四五岁的年纪,个子拔高得很快,数月不见,已经从一个小姑娘长成了少女,显得愈发落落大方。

  兄妹虽是同父异母,但彼此之间一起长大,总有说不完的话要讲。

  陈所闻围绕着宅院走了好几圈,一会儿摸摸

  有唐姨娘和陈淑二人帮衬,婚房的大婚布置进展顺利。

  宅院里外均铺设红绸

  为雕花拔步床,床前设小木桌,名曰‘拔步’,围以雕花柱架、挂落、飘檐,形似微型戏台,象征“一生做人,半世在床”。

  门窗贴红双喜,床榻铺红缎被褥,摆放红蜡烛、红衣柜、红果桶等,营造“满室皆红”的喜庆氛。

  摆在红漆木桶内放花生、红枣等,寓意早生贵子、雕花嵌镜的梳妆台、盛放嫁衣檀木大柜一应俱全。

  缝制新被时需用整根红线,忌打结,象征“一夫到老”。

  床榻需由“全福人”儿女双全的女性长辈铺设,此番便由在京的孙家叔叔代劳,并撒红枣、桂圆等吉祥物。

  重视礼教,遵循“六礼”古制,但明代已高度规范化。

  男方请官媒(或可靠亲友)带着精心准备的活雁(象征顺遂、信义)作为“贽礼”至女方家提亲。若女方初步同意,则交换写有生辰八字的庚帖(大帖),请算命先生“合八字”。整个过程礼节严谨,媒人是关键桥梁。

  纳吉/纳征:合八字吉利后,进入正式“定亲”环节。男方备厚重聘礼(“过礼”),通常包括:

  成对的活雁或鹅(礼仪用品)。

  首饰衣物:金银手镯、戒指、发簪、绸缎衣料(尤其象征正妻地位的赤罗大衫、深青霞帔)。

  礼金(银锭或钱钞,装入红封)。

  食品:茶叶、糕点、蜜饯、酒(象征“三茶六礼”)。

  礼书:书写聘礼清单的文书。

  聘礼由媒人和男方代表(非新郎本人)郑重送到女家,女家收下并回赠礼物(如新郎衣冠鞋履、文房四宝)。

  请期:男方占卜吉日,写于红帖请媒人送到女方家,商议确定婚期。双方家庭需足够时间准备婚礼繁琐事宜。

  婚典正日:

  亲迎:这是最核心、最热闹的环节。

  新郎出发:新郎身着圆领红色或青绿色(九品官可穿青绿公服,民间亦有仿效或特批)的公服(仿官员常服样式),头戴黑色展翅璞头帽,脚蹬皂靴。在家庙(祠堂)拜祭祖先禀明婚事。由乐队吹打(唢呐、锣鼓、笙箫)开道,乘装饰华贵、顶部覆红幔的四人或八人抬的花轿(称“花檐子”),带着盛装打扮的迎亲队伍(包括拿着灯笼、执事仪仗如“开道”、“肃静”牌)向女家进发。沿途鼓乐喧天,路人围观。

  新妇出阁:

  女家同样隆重准备。新娘已精心梳妆,头戴凤冠或珠翠冠(命妇用真品凤冠霞帔,民间多用仿制品“翟冠”,饰以珠翠、皂罗额子),身穿真红大袖衫或圆领霞帔大衫(深青色),下着红罗长裙或褶裙,肩披华丽“霞帔”(绣纹、缀玉坠),腰系玉带或金银带,足蹬红绣鞋。这是新娘一生中最华丽的装束,体现了“凤冠霞帔”的标准配置。

  新娘拜别父母长辈,蒙上大红盖头(或称“袱子”)。由家中兄弟或舅舅背负出门,脚不能沾地(象征不带走娘家土气)。母亲哭泣送别,称“哭嫁”,体现惜别之情。

  迎娶回程:新娘乘坐同样华丽、围以红帷的花轿。新郎骑马或乘另一轿在前引路。迎亲队伍变为送亲队伍,人数更庞大,包含新娘的陪嫁物品(嫁妆队伍紧随其后,展示娘家实力),如箱笼家具、被褥衣物、首饰珍玩、甚至田产地契。一路吹吹打打,吸引无数路人驻足。富家常有“拦门”等风俗增添热闹。

  拜堂与洞房:

  交拜与合卺:

  队伍至男家,门槛燃炭盆、马鞍等物,新娘跨过(寓意趋吉避凶)。由女傧相搀扶下轿。

  至正堂(或祖先神位前)举行“拜堂礼”。在赞礼官(司仪)高唱指引下:

  一拜天地:答谢自然与神灵。

  二拜高堂:叩谢父母养育之恩(双方父母列坐,但母辈可能不完全对称)。

  夫妻交拜:新郎新娘对拜。

  送入洞房:新郎以秤杆或如意轻轻挑开新娘红盖头(寓意称心如意)。新人首次正式相见(此前可能素未谋面)。

  合卺礼:在洞房内,新人分坐于铺设红锦的床边或桌旁。喜娘用红绳系住两个剖开的干葫芦(或其代用品,如金、银、玛瑙盏),新人各执一半,饮“交杯酒”(非挽臂,只是共饮)。随后将葫芦合二为一,用红丝线缠好,象征二人合为一体、永不分离。

  撒帐:喜娘或亲友向婚床抛洒红枣、花生、桂圆、栗子、铜钱等,取“早生贵子”谐音吉利话。

  婚宴与后续:

  婚宴(喜筵):大宴宾客,在厅堂或庭院设席。菜肴丰盛讲究,富贵之家可能有多道程序。新郎需向各席宾客敬酒答谢。音乐伴奏,觥筹交错,气氛喜庆热烈。

  闹洞房:明代已有“闹洞房”习俗,但相对后世较文雅含蓄,多以吟诗、出对、唱吉歌等方式取乐,增添喜庆。

  次日:新娘早起拜见公婆及家族尊长,奉茶或行跪拜礼,称“拜见舅姑”,正式确认新妇身份。有些地方还有“庙见”仪式,于婚后三日到男家宗庙或祠堂正式告祭祖先。

  时代特征点睛:

  严格的等级差异:平民(庶民)婚礼服饰可模仿士人,但细节、材质、饰品等级皆有法律限制(如《明史·舆服志》),不能僭越。命妇则可穿真凤冠霞帔。

  “红男绿女”:新郎着红或青绿(九品官以下),新娘尚红但以青绿(霞帔大衫)或深青作庄重底色,形成对比。

  礼教约束:整个过程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新人特别是新娘相对被动,举动需合乎规范。自由恋爱难登大雅之堂。

  家族联姻意义:婚礼不仅是个人的结合,更是两个家族社会关系、资源地位的联合,聘礼、嫁妆的丰厚程度是重要指标。

  媒人不可或缺:合法婚姻必由“三媒六证”,媒人角色贯穿始终。

  程序繁复、历时较长:从提亲到完婚,可能历时数月甚至更久,需精心筹备。

  这幅明代婚礼图景,充满了礼仪的庄重、象征的吉祥、家族的期盼,以及浓郁的古代宗法社会气息。它既有礼制约束下的严谨,也不乏喧天的鼓乐、华丽的服饰与市井的欢庆,构成了那个时代独特的社会风俗画卷。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