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三国:从剧透诸葛亮开始三兴炎汉

第55章 稳固江陵,潘濬上位

  次日清晨,江陵府衙的议事堂内,那股因封赏而起的躁动余波尚未完全平息。

  关羽端坐主位,恢复了平日的威严。

  他那双丹凤眼扫过堂下诸将官吏,不容置疑的声音传达着命令。

  “自今日起,江陵军政,需有新章程。”

  堂下众人屏息凝神。

  连日来的变故已让他们明白,这位荆州之主决心要有一番大动作。

  “翊军将军赵云。”

  关羽唤道。

  “末将在!”赵云出列,身姿挺拔。

  “江陵军务,包括士卒操练、军纪整肃、城防布置以及与前线军情通传协调,皆由你协助本将总揽。”

  关羽语气一顿,目光转向另一人。

  “治中从事潘濬。”

  潘濬躬身出列,神色恭谨。

  “下官在。”

  “江陵一应粮草调度、军资输送、民事安抚,皆由你负责。”

  此言一出,潘濬心中微澜。

  他清楚,这是重用,也是考验。

  关羽目光扫过二人,沉声道:

  “子龙将军与潘治中,皆是本将倚重之人。”

  “往后江陵后方诸事,某放手予你二人整顿,任何人不得掣肘阻挠。”

  “违令者,军法从事!”

  他心中暗道:

  “孔明与子龙皆言潘濬可用。先前吾过于信任糜芳,反倒将潘濬架空。此次,便看他能耐如何。”

  潘濬深深一揖。

  “下官领命,必不负君侯所托。”

  他表面平静,内心却在飞速盘算。

  之前由于关羽的轻视,他只能批阅些无关痛痒的公文,有志难伸。

  如今大权在握,正是他施展抱负,整合荆州本土力量,为将来谋取更大话语权之时。

  赵云亦抱拳领命。他看向潘濬,神色平和。

  “潘治中,军政事务繁杂,你我当戮力同心,为君侯分忧。”

  “赵将军所言极是。”潘濬应道。

  散会之后,赵云并未立刻投入繁杂的军务,而是先找到了田信。

  此刻田信正在临时辟出的工坊区域,与几名工匠比划着什么。

  “德远。”赵云的声音传来。

  田信回头,见是赵云,脸上露出一丝笑意。

  “子龙将军。”

  赵云走近,目光落在那些半成品的齿轮与木制构件上。

  “水力床弩进展如何?”

  “回将军,关键的传动与水轮部分已大致成型,正在调试齿轮的咬合精度与材料强度。”

  “预计再有二十余日,第一批试验品便可完工。”

  “只是,怕是赶不上君侯北伐的先期行动了。”

  田信略带遗憾地说道。

  赵云点头,对此已有预料。

  “无妨,利器自当精益求精。”

  “主公与军师对你寄予厚望,这水力床弩若能功成,必是我军攻坚一大助力。”

  他话锋一转,问道:

  “德远对潘濬此人,有何看法?军师临行前曾言潘濬‘有才具,可堪一用’。云虽在军旅,亦识得些人物,然德远你视角独特,或有不同见地,不妨直言。”

  田信沉吟片刻。

  他知道在原本的历史走向中,潘濬在被孙权劝降后,率军讨伐依旧抵抗的樊伷和习珍等人,导致收到了一些诟病。

  诸葛亮知晓这个情况却依然对赵云这么说潘濬可用,肯定有他的道理。

  田信一边思考一边组织着语言。

  “潘濬其人,确有干才,尤擅治理民事,条理清晰,手腕亦是不弱。”

  “只是,”田信顿了顿,

  “他毕竟是荆州本土士族出身,其立场与行事,难免会优先考虑本土世家的利益。”

  “用其才,自当清晰权责,使其与我方大略同向。”

  “然亦需留意,莫让其将推行新法之功,过分经营为个人或本土势力之资本。”

  赵云默然颔首。

  田信的分析与他隐约的感受颇为契合。

  潘濬上任之后,果然展现出其过人的才能。

  不过三日,之前因糜芳之事而略显混乱的粮秣账目便被他梳理得清清楚楚,民夫徭役的调配也井井有条。

  其雷厉风行又不失精细的手段,让江陵的政务运转效率肉眼可见地提升。

  他对田信所推行的那些格物致知的新鲜事物,也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

  数日后,潘濬特意来到田信的工坊。

  “田都尉,”潘濬看着那些排列整齐、分门别类的工具和半成品零件,以及工匠们明显更有效率的劳作方式,眼中闪过一丝赞叹,

  “濬在府中处理公务,便听闻都尉改良农具,使农户耕作省力倍增。”

  “今日一见这工坊井然有序,方知都尉不仅精于农桑,于这工匠管理之道,亦有独到之处。”

  田信谦和一笑。

  “潘治中谬赞,信不过是借鉴了一些浅显的道理,将工序细分,责任到人罢了。”

  潘濬目光深邃地扫过那些奇特的齿轮和杠杆结构,忽然问道:

  “田都尉这些奇巧之物,耗费不菲吧?不知这核心技艺,可有形成书册章法?”

  “若能量产,江陵水师战力必将大增。”

  “只是,这技艺若为江东或曹魏所得,亦是资敌啊。”

  “都尉以为,当如何确保此等利器为我汉室独有?”

  这话问得极有水平,既表达了对技术的兴趣,又点出了潜在的风险,更隐隐有探寻技术控制权之意。

  田信心中一动,面上却依旧平静:

  “潘治中远虑。技艺传承,信自有考量。”

  “至于保密,军师与主公早有明示,凡涉军国重器,皆有定制,不敢丝毫懈怠。”

  “目前这些,也只是雏形,离真正堪用,尚有距离。”

  他巧妙地避开了核心,只谈保密与未完成。

  潘濬微微颔首,不再追问,转而笑道:

  “都尉年轻有为,实乃我大汉之幸。听闻都尉工坊尚缺一些上等铁木用以制作弩臂轴承,此事濬已着人去办,三日内必送到。”

  “那便多谢潘治中了。”

  田信拱手道。

  潘濬又与田信闲谈几句,目光不时在那些图纸和半成品上流转,这才告辞离去。

  江陵的后方,在赵云的铁腕治军与潘濬的精明强干之下,军纪风貌焕然一新,物资调配亦日渐畅通,为即将到来的襄樊大战奠定了坚实的后盾。

  然水面之下,暗流依旧潜行。

  荆州本土的士族豪强们,对于田信推广的那些新奇技术,以及风闻中可能触动他们根本利益的盐铁官营等新政,依旧抱着深深的疑虑与本能的警惕,观望之余,亦不乏私下议论与揣测。

  田信对此心知肚明。

  但他眼下最重要的任务,还是攻克水力床弩的最后难关。

  工坊内,炉火熊熊,锤打声、锉磨声不绝于耳。

  年轻的工匠们在田信的指导下,正全力以赴地解决齿轮在高强度运转下的耐久性问题,以及水轮与传动主轴连接处的强度与密封难题。

  向宠在一旁,一丝不苟地记录着各项数据与改良方案。

  一切,都在为即将到来的狂澜,积蓄着力量。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