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都市言情 我和同事有段恋情

第66章 制度完善

我和同事有段恋情 不知鹏悠 3032 2025-05-28 05:43

  手机屏幕的光在指尖跳跃,我盯着那条信息,心跳像是被什么攥住了。

  “一个自称是你旧识的人。”

  程澈站在身后,没说话,只是轻轻碰了下我的手腕。她知道我在想什么,也知道这种时候不该催促。

  我深吸一口气,回复苏婉:“是谁?”

  几秒后,她的消息弹出来:“他说他叫周扬。”

  我愣住。

  周扬——我们之前公司的组长,前金牌客服,现在负责管理团队。他是最早一批加入公司的人,见证过我们从几个人的小团队一步步走到今天。他一直是个理性、克制、甚至有些冷漠的人,但从不会无缘无故地联系别人。

  更别说,是通过苏婉。

  我抬头看向程澈,“你觉得……是他自己找上门,还是有人授意?”

  她皱眉,“如果是他自己,没必要绕这么大的圈子。”

  我点头,心里却浮起另一种猜测。

  “我们得查清楚。”我说。

  她沉默片刻,轻轻“嗯”了一声。

  回到办公室时,已经是上午十点。前台登记簿上依旧写满了来访者的名字,但比起前几天,混乱的情况已经明显好转。自从我们开始优化管理体系,员工之间的沟通效率提升了不少,虽然仍有些磨合期的问题,但整体趋势向好。

  “林哥。”实习生小叶跑过来,手里抱着一叠文件,“这是上周的客户满意度报告。”

  我接过来看了一眼,数据比预期高了几个百分点,说明新制度已经开始见效。

  “不错。”我点头,“继续跟进反馈情况。”

  “好的!”她转身跑开,步伐轻快。

  程澈在我旁边低声说:“看来你之前的判断是对的。”

  “不是判断对错的问题。”我看向她,“而是我们能不能在制度和人情之间找到平衡。”

  她笑了笑,眼神里有光,“所以,接下来呢?”

  “先见周扬。”我说,“看看他到底想说什么。”

  会议室里,周扬已经等在那里。他穿着一件深灰色衬衫,袖口整齐扣着,整个人看起来依旧是那种冷静又疏离的样子。

  “你们来了。”他抬眼看了我们一眼,语气平静。

  “苏婉说你联系了她。”我开门见山。

  周扬微微一顿,随即点头,“没错。”

  “为什么?”程澈问。

  他没有立刻回答,而是低头整理了一下桌上的文件,像是在组织语言。

  “我知道你们最近在调整制度。”他缓缓开口,“也知道你们希望让公司变得更规范。”

  我看着他,等待下文。

  “但我必须提醒你们一件事。”他的声音低了下来,“制度可以带来秩序,但也会带来隔阂。”

  我皱眉,“什么意思?”

  “你们有没有发现,最近员工之间的互动变少了?”他问,“不只是跨部门之间,连同组的人都开始各自为战。”

  “是因为流程细化了。”程澈解释,“大家需要按标准执行,避免出错。”

  “可你们有没有想过,标准会扼杀人的主动性?”周扬的声音略微提高了一点,“我以前做客服的时候,最怕的就是被规则束缚死。真正的好服务,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能感知对方的情绪,做出最合适的回应。”

  我沉默了。

  他说得没错。我们在追求高效的同时,确实忽略了一些东西。

  “我不是反对制度。”他看出了我的犹豫,“我只是想提醒你们,别丢了温度。”

  程澈轻轻叹了口气,“那你联系苏婉,是想告诉我们什么?”

  周扬顿了顿,目光落在桌上那份文件上,“我收到一条匿名消息。”

  我的心跳猛地加快。

  “内容是什么?”

  “只有八个字。”他抬起头,眼神认真,“小心你身边的人。”

  空气仿佛凝固了一瞬。

  程澈的手指不自觉地收紧,而我则死死盯着那句话。

  “你是怎么拿到这条信息的?”我问。

  “有人匿名发到了苏婉的邮箱。”他说,“她转给我的。”

  “也就是说,”我慢慢分析,“这个人知道苏婉的存在,并且知道她和我有关。”

  “而且还能接触到她。”程澈补充。

  “这不像迅达的风格。”我低声说,“更像是……内部问题。”

  周扬没有否认。

  “所以我才觉得,你们必须谨慎。”

  会议结束后,我和程澈一起走出会议室。

  “你觉得,周扬说的是真的吗?”她问。

  “我不知道。”我摇头,“但他没理由骗我们。”

  她点点头,忽然伸手握住了我的手,“不管怎么样,我们一起面对。”

  我回握住她,掌心相贴的温度让我稍微安心了些。

  接下来几天,我们继续推进制度完善工作。参考了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情况,最终敲定了新版管理制度。

  包括:

  -明确岗位职责,避免重复劳动;

  -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设立协调员;

  -制定绩效考核指标,兼顾效率与服务质量;

  -开设意见反馈渠道,鼓励员工提出改进意见。

  方案确定后,我们召开了全员大会,详细解释新制度的意义和执行方式。

  起初,反响并不理想。

  “这不是把我们都当成机器了吗?”有人不满。

  “流程太繁琐了,效率反而更低。”也有人抱怨。

  甚至还有人直接站起来反对,“你们是不是忘了,我们当初是怎么一步步走过来的?”

  会议室气氛一度紧张。

  我站起身,环视全场。

  “我知道大家担心什么。”我说,“我也曾担心过。”

  程澈站在我身旁,目光坚定。

  “但我们必须承认,公司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十几个人的小团队了。我们要发展,就必须建立秩序。”

  “但这不代表我们会丢掉温度。”我继续道,“制度不是用来限制人的,而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合作。”

  “我们会保留灵活应对的空间。”程澈补充,“同时,也会根据大家的反馈不断优化。”

  我们花了整整两个小时,耐心解答所有疑问,承诺会持续改进。

  最终,大多数人接受了新制度。

  推行过程中,我们也确实遇到了一些阻力。比如某些员工不愿意填写新增的流程表单,或者跨部门协作时沟通不畅。

  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些都在逐步改善。

  工作效率开始回升,客户满意度也稳定上升。

  直到有一天,我收到一封来自员工的匿名邮件。

  内容只有一句话:

  >“制度是工具,但别让它成为牢笼。”

  我盯着那行字,久久没有动。

  程澈靠过来,轻声问:“怎么了?”

  我把邮件递给她看。

  她看完后,眉头微蹙,“你觉得是谁写的?”

  “不知道。”我摇头,“但我想,他说得对。”

  她沉默了一会儿,忽然笑了,“所以,我们还得继续摸索。”

  “是啊。”我望向窗外,阳光洒在办公桌上,映出一片暖意,“制度可以完善,但人心,永远是最难衡量的东西。”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