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支撑战争的基础
一种新事物总要循序渐进,他的作坊目前规模还太小,毕竟当下是手搓时代,要让沈度一下子拿出列装十多万军队的新式服装,短时间内他还真没有能力做到。
当然,这只是短期现象,山东军队迅速扩展,后勤保障机制也需要跟着扩张。
从扩建被服厂到制成品产出需要一个过程。
再说了,大明朝的人都习惯了他们的服饰,让人换装人家还不一定愿意。
沈度是把少年护卫队当做试验田,当做试穿模特。
一旦效果好,压根就不用沈度动员,他们会主动找上门来换装。
现在天气还不是非常冷,少年护卫队已经穿上鸭绒背心,而且每人手上还带着手套。
手套也不是仅有一款,有轻薄的,适应于天气不是很寒冷时间段。
也有应对恶劣天气的棉手套,只不过手指头要留出来,否则就要影响战斗了。
都是少年心性,他们对于自己这种标新立异服饰非常骄傲,鼻孔都翘上天了。
甚至他们有种感觉,好像自己都是大将军的亲儿子。
要不,为何好东西先给他们用呢?
这些孤儿经历过别人没有的悲惨,那种极度饥饿与寒冷简直不是人类能忍受的,孤儿的死亡率大概也是明末最高的。
幸亏有大将军收留,才让他们活了下来。
如今寒冷的北风已经有点刺骨感觉,少年们一点都不感到冷,浑身暖和。
大将军府执勤都是轮班倒,时间并不长,站岗的少年护卫队员腰杆笔直,那站姿谁路过都会多看两眼。
现在连刘方希他们这些主战军队的训练,都要从少年护卫队这边学习。
还别说,经过队列训练的士兵,精神面貌果然不一样。
所以说,少年护卫队也有骄傲的本钱。
后世的军队建设确实可圈可点,一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军队,才能保障军队的战斗力,打不烂拖不垮。
这也是为何沈度只允许辅兵进入河北佯装匪徒,而不是主战部队。
之所以说是主战部队,那就是支撑山东行省的基础,参与决定性战争的主力军,派这样一支军队去当土匪,去抢劫,这样的军队还能维持纪律性吗?
军队一旦放松约束,官兵野性萌生,再想收回来就难了。
辅兵不一样,他们只是山东军队的辅助力量,主要干点杂活,不影响大局。
少年护卫队虽然从来没有经历过战场,但不能说他们没有见过血。
杀猪也算见过血吧。
这是沈度出的主意。
最近不是把唐通斩首了嘛,再加上辅兵打仗带回来的尸体,废物利用,让少年护卫队成员练手。
冷兵器杀人,与枪械杀人完全不同,或许手拿着明晃晃的刀杀人令人胆怯,但远距离射杀没那么多感觉。
尽管在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少年护卫队动用冷兵器。但是,特殊情况之下还是有可能的。
有士兵嘲笑少年护卫队人手一把刀是摆设,他们也能打仗?
还别说,少年们都是武术高手教出来的,招式不多,可都是绝技,一刀致命。
当然,平常练习不代表实战,要经历实战考验。
少年护卫队成员的服饰非常另类,简直是鹤立鸡群,引起许多人的好奇。
包括刘方希、张继勇等旅级官员都来打听。
看来模特已经发挥作用,沈度笑道:“如果你们喜欢,明年也可以换成这种装束,今年想换装怕是来不及了,这其中涉及到原材料准备以及作坊扩建,需要一个漫长过程。”
这个时期可不是后世,在这个手搓时代,尽管沈度的作坊技术要比大明先进的多,问题是又能先进多少?
制作服装供应十万大军需要按年计算,主战部队换装根本不可能。
刘方希属于稳重类型,毕竟现在还不到严寒的冬季:“嗯,今年先看看效果吧,要知道这些年冬季非常寒冷,万一冻死人就不妙了。”
事实上今年确实不行。
供应一千少年护卫队,与十万大军能一样吗?
供应十多万军队被服,需要庞大的生产力。
当初沈度在安排这件事的时候,主要考虑的是他收养的孩童,他也估计不到军队发展速度这么快。
关键是与原计划完全不一样,中途变道,一切来得太突然。
来到济南之后,沈度才做出改变,让大后方扩充生产力,为明年大规模生产做好准备。
其中当然也包括采购,要有足够的材料储备。
至于财力,不说有整个山东行省财力支持,哪怕沈度自己都能支持。
放眼整个天下,沈度说自己是第一富豪,大概没有人能比得了。
别忘了,沈度还有大买卖,这一年来赚的钱有多少?
更何况还瓜分了王公壁以及德王朱由栎的财富,两项叠加资产非常庞大。
山东行省的政务不需要沈度过分操心,有父亲和丈人两个巡抚主政,他非常放心。
这不是说沈度一点都不管,一些大政方针还是要提出纲领。
如今大明王朝文人的升迁之路断了,大多数文人陷入迷茫,不知道自己前程在哪里。
执政一方总不能只是考虑眼前,眼光还是要放的远一点。
人力也是资源,比如兵源,难道文人不是资源吗?
但是,沈度不能走大明王朝的老路,就要有所改变。
所以沈度让两大巡抚发布政令,在全省范围内招募一定数量年轻读书人。
但是,在录用之前要进行考试。
至于考试内容嘛,肯定不是孔孟之道为主。
为此,沈度编写了大纲,内容包括数理、政务管理、工程技术、农业技术、天文地理等作为参考。
总之,要发掘各方面人才,为将来发展做好铺垫。
新制度下不需要太多的辩才以及空洞的理论说教,需要实用人才。这不是说大儒没有存在的价值,理论研究、教学当然需要,想当官嘛,那也要看有没有管理水平,理论水平与管理水平并不能划等号。
总之,沈度不想看到山东行省框架下出现明朝那种怪诞。
对于民间的能工巧匠同样也要重视。
为此,沈度计划设置工匠等级制度。
顶级人才为大匠,次之是高级工匠,而后是设置一到八级工匠,除此之外,还设立学徒制。
初级选拔安排在各郡县,最后经巡抚衙门最终检验,发放证书,仿照后世持证上岗。
其实这方面人才大多集中在济南和登州两地,毕竟是巡抚衙门所在地,同时也是军事重地,需要大量工匠。
目前登州的工匠大多都集中在沈度手里。
随着西山的作坊区的不断发展扩充,需要的工匠越来越多,重要的是待遇非常高,吸引力不是一般的强。
战乱不代表不能经商赚钱,沈度在西山的生产基地照常运转,货物被商人们贩卖到各地。
当然,战乱开始之后,必然会发生某些改变。
有人倒霉了,比如李家,李德丰待在京城时候,恰好是李自成攻破京城之时。
据说贼兵抢劫的时候,李德丰不是很配合,结果被人所杀。
至于财和物,自然也就打水漂了。
那可不是一般商品,价值百万千万。
问题在于李家对外欠下巨款,还指望在京城的买卖打翻身仗,结果可想而知,李家破产了。
反观山东地区、江南地区的那些经销商,哪个不是赚的盆满钵满。
只是战火还没有延伸到山东,百姓的日子该怎么过照旧,富人该怎么消费与往常一样。
要不然邱处吉等商人与沈度绑定如此紧密,自愿帮助勤王大军。
当然沈度也不会白用人家,该给的报酬还是要给的,尽管是廉价的。
邱处吉也不赔本,他的运输车队往来山东各地运输货物,顺路给大军运输货物也并没有增加多少成本。
当然也包括江南各省,直至今天战火也没有烧到那边。
他们的产品通过海运输送到江南,回程的时候会帮助沈度采购大批货物运回来,为沈度解决了大问题。
倒霉的不只是李家。
山西刚刚遭遇战火,在那边经商的京城商人估计赔得很惨。
具体情况沈度也没有问,与他没有多大关系。
目前清兵与李自成正在陕西大战,那里的营商环境能好才怪。
对沈度而言,不过是少了几个行省的商路,其他省份没有受到多大影响。
如今沈度坐镇济南,大军云集,生产重心逐渐西移,沈度在济南这边动作也是蛮大的。
毕竟登州距离济南还有相当距离,军队的需求非常大。
长途运输是有损耗的,就地解决是最佳方式。
他从登州调集一部分骨干充当骨架,在济南当地招募大量能工巧匠,建立新的制造基地。
战争,手里有军队仅仅是一方面,需要有强大的支撑。
毕竟士兵不是仅凭两只手打仗,要有兵器,要吃饭、要穿衣,需要各种物资。
否则,就要像李自成那样到处抢劫。
不光是李自成的大顺军,包括清兵也是靠抢来维持战争。
清兵迁都京城,三十多万的辽东满清人口,随着迁徙盛京那边人口将逐步减少,也就谈不上后勤支持。
多尔衮没有预料到河北乱成今天这个样子,河北地盘不小,但是没有粮食,也就相当于失去了战争的支撑。
京城的北面是山区,山西又在打仗,他的占领区又能提供多少粮草?
所以呀,碰上沈度算他倒霉。
显而易见的是,未来沈度的发展方向差不多明了。
政务上走实用型道路。
农业是基础,要保证最低生存标准。
但是,未来一段时间要侧重发展工业。
沈度没有简单到因为自己一个想法就能改变现状,目前而言,主要是自己在工业领域有所建树,起到示范作用,潜移默化从而逐步改变整个社会发展。
沈度自己的产业大发展,发了大财,是不是会有人模仿?
所谓一点带面,先进带后进,就这个意思。
随着军队不断扩大,需求大幅增加,单单军队被服这一块就不是小规模。
所以沈度要在山东西部这边建造织布作坊、制衣等作坊。
同样,政务对纸张也有大量需求,那么造纸、印刷也是一个大行业。
不仅仅是这些,需要沈度干的事情很多,精力主要放在军事上,暂时顾不上而已。
有些行业可以转移到西面,有些就必须放在大后方,比如武器制造技术。
这些技术是沈度的核心机密,无论如何不能被对手掌握。
毕竟济南处于最前线,沈度还没有狂妄到战胜所有敌人的地步。
清兵现在的主要对手是李自成,其次是南明,暂时还不太了解济南有一个沈度。
这也只是暂时现象,该知道的早晚会知道。
幸亏沈度在河北故意布下迷阵,让辅兵假扮匪徒霍乱河北,隔绝了京城与山东的联系,造成信息不畅。
唐通率兵南下的时候,沈度已经判断多尔衮开始重视河北乱局,并准备解决河北问题。
换言之,他与清兵之间的平静很快要结束,大战一触即发。
大半年了,沈度对于冯小怜的迷恋依旧不减,夜夜寻欢,变着法子玩花样。
到了今天她心里已经不再想什么王妃了,至于德王朱由栎,那是谁?不过是人生的一个过客。
大概早忘到脑后了吧。
这个时代里,女人是附属品,她只求当下的欢愉。
至于沈度,他也不会玩感情,所谓入乡随俗,来到大明朝就要尊重当下的一切。
男人嘛,要用生命赌未来。
至于女人,只要男人权利足够大,什么样的没有都有。
冯小怜还是德王妃,那又如何,照样从朱由栎手中抢过来。
如今沈度的女人都留在登州府,也只能依靠冯小怜排解,倒是冯小怜希望这种局面维持的长一些,等到大妇来了,她的机会将大幅减少。
难得有一段清闲日子,沈度乐不思蜀,可惜好景不长,这不,大早晨的情报来了,满清军队正在南下,河北大地又要燃起战火。
在河北南部临近山东这片广袤土地上,有数量不菲的人在劳作,他们似乎在修筑道路。
除了加宽道路之外,道路坑坑洼洼不利于车马行进,需要修整。
今年从河北涌入山东的人数量非常大,却也不能全部从事农耕。
有技艺傍身的人被招募走了,军队消化一部分,军垦团消化一部分。
即便这样也不能全部消化掉。
沈度在得知这件事之后,却也不能让这些人饿死,逐决定让这些剩余的人去修路、开矿等。
沈度的军队毕竟不是李自成的大顺军,也不是清兵那般,有路走路,没有路就走麦田,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除非遇到特殊情况,沈度不希望自己的军队践踏农田。
在这个特殊时期,劳动力是廉价的,给口饭吃就行。
短期来看,修路是为了战争,有利于大军快速调动。
从长远来看,山东确实需要一支筑路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