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我真不想当侯爷啊

第14章 赵县令羞愧难当 李增枝上任

  “居然……居然靠着一个妇人买官来做?”李增枝率先打破沉默,声音中充满了难以置信。

  他抬头望向朱棣,只见对方也是一脸铁青,眼中闪烁着怒火与深思。

  “这个赵县令,当真是……奇葩至极!”

  朱棣缓缓吐出这几个字,语气中既有对赵县令行径的鄙夷,也有对世风日下的无奈与忧虑。

  他站起身,负手而立,凝视着窗外漆黑的夜空,仿佛要穿透黑暗,看清这世间的种种不公与腐败。

  李增枝紧随其后,立于朱棣身旁,两人沉默片刻,似乎在共同消化着这个令人震惊的消息。

  随后,朱棣缓缓转身,目光如炬,望向李增枝,沉声道:“此事若真,绝不能姑息。我身为皇族,更应洁身自好,严惩贪腐,以正朝纲。”

  李增枝闻言,深知朱棣此言非虚,更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

  于是,他躬身一礼,坚定地说:“殿下所言极是,增枝愿随殿下左右,共赴此难,还我大明一个清明世界。”

  “增枝啊,”朱棣缓缓开口,“我此刻心中,却是五味杂陈。你可知,我将你派往南京,是希望你能解救我的妻子,让她免受战乱之苦。你的忠勇,我向来是深信不疑的。”

  李增枝闻言,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他深知自己的使命重大,也明白朱棣对他的信任与期望。

  然而,面对朱棣此刻的言语,他却感到了一丝不解与困惑。

  他微微抬头,目光中闪烁着询问的光芒,在等待着朱棣的进一步解释。

  “但如今,”朱棣继续说道,语气中多了几分沉重,“我却开始反思自己的决定。南京之行,凶险异常,我虽知你武艺高强,智勇双全,但终究不愿让你去冒这个险。更何况,我近日来思虑再三,觉得或许将你留在身边,更有用武之地。”

  说到这里,朱棣微微一顿,目光更加深邃地望向李增枝,继续说道:“不如,你就留在这里,担任县令一职。我知你心怀天下,胸有沟壑,定能在此职位上施展才华,造福一方百姓。”

  李增枝闻言,心中不禁一震。他万万没有想到,朱棣竟会提出这样的建议。他深知县令一职虽不及沙场征战那般轰轰烈烈,但却是治理地方、安定民生的重要角色。他心中虽有对沙场的向往,但更有一份对百姓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这……合适吗?”李增枝犹豫地问道,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不确定与忐忑。他深知自己虽有能力,但能否胜任县令一职,却也是未知之数。

  朱棣见状,微微一笑,那笑容中充满了对李增枝的信任与鼓励。“增枝,你无需多虑。我知你才华横溢,定能胜任此职。而且,留在我的身边,你也能更直接地参与到国家的治理中来,为我出谋划策,共谋大事。”

  听到朱棣的这番话,李增枝的心中终于有了决断。他深知自己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与责任,也明白自己的选择将影响到无数人的命运。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坚定地点了点头。

  “殿下放心,增枝定当不负所托,尽心尽力做好县令一职,为殿下分忧解难,为百姓谋福祉。”

  “你们二人,”赵县令的声音充满了愤怒。

  “三言两语就定下了县令人选,这岂不是将我大明律法置于何地?律法,乃国家之根本,百姓之依仗,岂容尔等随意践踏!”

  他的话语如同惊雷般在众人耳畔炸响,让原本就紧张的气氛更加凝重。

  周围的官员们面面相觑,无人敢轻易插话,生怕一不小心就会卷入这场风暴之中。

  然而,面对赵县令的质问,朱棣却只是冷哼一声,那笑声中充满了不屑与嘲讽。

  他直视着赵县令,要将对方看穿一般。

  “法?”朱棣嘴角勾起一抹冷笑,那笑容中既有对赵县令无知的怜悯,也有对自己权势的自信,“我告诉你,赵县令,法,只是皇家的法,是用来维护皇权、巩固统治的工具罢了。至于你,一个小小的县令,又怎配谈论律法?你所谓的律法,在你我之间,不过是一张随时可以撕碎的废纸罢了。”

  朱棣的话语如同寒冰利刃,直刺赵县令的心房。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令人窒息的压迫感,仿佛整个大堂的空气都被他的气势所凝固。

  赵县令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如纸,他颤抖着嘴唇,想要反驳,却发现自己竟然无言以对。

  周围的官员们更是大气都不敢喘一口,他们深知朱棣的权势与手段,更明白在这个时候站错队会是什么后果。

  于是,他们只能默默地低下头,尽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生怕一不小心就会成为这场风暴的牺牲品。

  然而,就在众人以为这场风波即将平息之际,朱棣却再次开口了。

  他的声音虽然平静了许多,但其中的威严与不容置疑却更加明显。

  “赵县令,”他缓缓说道,“你或许认为自己是在维护律法、守护正义。但在我眼中,你只不过是一个迂腐不堪、不识时务的庸人罢了。这个世界,强者为尊、弱肉强食。你若想活下去,就要学会适应这个规则。否则,等待你的,只会是无尽的痛苦与绝望。”

  李增枝嘴角轻扬,几缕轻笑不经意间逸出,那笑声中似乎藏着几分自得与释然。

  他缓缓开口,声音清澈,每一个字都如同山间清泉,叮咚作响,直击人心。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他吟诵的,正是那首脍炙人口的《石灰吟》。

  诗句从他口中流出,不仅是对石灰坚韧不拔、洁身自好品质的颂扬,更似是对自己内心志向的一种明确表达。

  朱棣在一旁静静聆听,起初只是出于礼貌的倾听,但随着诗句的深入,他的眼神逐渐变得复杂起来。

  那双阅人无数的眼睛,此刻瞪得大大的,里面既有惊讶,也有疑惑,更有几分难以置信。

  他心中暗想:“这还是我认识的那个李增枝吗?那个曾经以纨绔子弟形象示人,整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他,何时竟变得如此深沉,如此有文采了?”

  朱棣的心中不禁泛起层层涟漪。他回想起与李增枝相识以来的点点滴滴,那个曾经让他头疼不已、屡教不改的纨绔子弟形象,与眼前这个能够吟咏出如此高洁志向诗句的人,简直是判若两人。

  他不禁开始重新审视起李增枝来。

  “增枝啊,”朱棣终于忍不住开口,声音中带着几分探究与赞许,“你何时学会了这首诗?又为何要在此刻吟诵它呢?”

  李增枝微微一笑,那笑容中既有对过去的释然,也有对未来的坚定。

  他轻轻摇了摇头,说道:“殿下,这首诗我早已熟知于心,只是以前未曾有机会向人展示罢了。今日吟诵此诗,实则是想向殿下表明我的心志。我虽曾有过纨绔之时,但如今已痛改前非,决心要做一个对国家、对百姓有用之人。就像这石灰一样,即便经历千锤万凿、烈火焚烧,也要保持自己的清白与坚韧。”

  朱棣闻言,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

  他深深地看了李增枝一眼,要将这个全新的他牢牢记在心中。

  他伸出手来,拍了拍李增枝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道:“增枝啊,你能有此觉悟,实乃我大明之幸。我期待着你能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秉持这份清白与坚韧,为我大明江山添砖加瓦。”

  朱棣在赵县令与其侄子之间来回扫视,那眼神中既有威严也有不容置疑的决断。

  他的话语中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仿佛只要他说出的话,便是不可更改的律令。

  “本王心善,但律法无情。今日,本王给你们一个机会,若你们能回答出本王的问题,本王便赦免你们的罪过,留你们一命。但记住,这机会只有一次。”

  朱棣的声音在空旷的大堂内回荡,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压力。

  说完,朱棣的目光转向了李增枝,眼中闪过一抹信任与期待。

  “增枝,这题就由你来出吧。”

  李增枝微微点头,他深知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也明白自己此刻所肩负的责任。

  他沉默了一会儿,似乎在思考着如何用最简洁明了的方式提出这个问题,让对方无法回避,也无法用花言巧语来蒙混过关。

  终于,他开口了:“太阳东升西落,四季轮回,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人尽皆知的事实。现在,我要问你们二位,为何太阳不从西边升起?”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暗含深意。它不仅仅是在询问一个自然现象的原因,更是在考验对方的智慧、学识以及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

  赵县令与其侄子闻言,皆是面色一变。他们显然没有料到李增枝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他们面面相觑,试图从对方的眼神中寻找答案,但最终却只能无奈地低下了头。

  朱棣见状,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他深知这个问题的答案对于普通人来说或许有些难以理解,但对于真正有学识、有智慧的人来说,却并不难回答。

  他之所以让李增枝提出这个问题,就是为了看看赵县令与其侄子是否真的有能力、有资格继续留在官场之中。

  “怎么?答不上来了吗?”朱棣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几分讽刺与不屑,“本王还以为你们能有多大的本事呢,原来也不过如此。”

  “可能还是委屈你们了,”朱棣缓缓开口,语气中既有对现实的妥协,也有对二人能力不足的遗憾,“本王原本以为,身为朝廷命官,你们应当学识渊博,能够应对各种挑战。然而,今日之事,却让本王深感失望。不过,既然事已至此,本王也不愿过多苛责。这样吧,本王给你们一个机会,谁能背出《大诰》,本王便放谁走。”

  此言一出,大堂之内顿时鸦雀无声。赵县令的脸色变得更加苍白,他深知《大诰》乃是大明律法之集大成者,内容繁多且深奥,非一般人所能轻易背诵。他颤抖着嘴唇,想要说些什么,却发现自己连一个完整的句子都挤不出来。

  相比之下,赵县令的侄子则显得镇定许多。他深吸一口气,似乎是在为自己打气。随后,他缓缓开口,声音虽不算洪亮,但却清晰有力,一字一句地将《大诰》的内容背诵了出来。他的背诵流畅而准确,仿佛那些繁复的律文早已深深烙印在他的脑海之中。

  赵县令在一旁听得目瞪口呆,他从未想过自己的侄子竟然有如此深厚的学识。

  同时,他也感到一阵羞愧难当,自己身为长辈,却连一个晚辈都不如,这让他在众人面前颜面尽失。

  朱棣则是一脸欣慰地看着赵县令的侄子,眼中闪烁着赞许的光芒。他知道,这不仅仅是对赵县令侄子学识的认可,更是对他敢于挑战自我、勇于担当精神的肯定。

  “好!好!好!”朱棣连声称赞,声音中充满了喜悦与激动,“你果然没有让本王失望。今日之事,虽有些波折,但能够发现你这样的人才,也算是本王的一大收获。你且去吧,本王会记住你的。”

  说着,朱棣挥了挥手,示意赵县令的侄子可以离开了。

  赵县令的侄子则是一脸激动地跪倒在地,连声谢恩,随后便匆匆离开了大堂。

  赵县令的目光紧紧追随着侄子离去的背影,直至那抹身影完全消失在视线之外,他才缓缓收回目光,喉结不自觉地滚动了一下,似乎在吞咽着某种难以言喻的情绪。

  他的脸色苍白如纸,眼神中既有对侄子的担忧,也有对自己命运的恐惧与绝望。

  朱棣站在一旁,冷眼旁观着这一切。

  他并没有急于打断赵县令的思绪,而是静静地等待着,直到赵县令终于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到了自己身上。

  “你贪污了这么多,”朱棣的声音低沉,“别管你是用什么名义贪墨的,是借公济私,还是假公济私,亦或是打着为朝廷、为百姓的幌子中饱私囊,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触犯了律法,触犯了大明的底线。”

  赵县令的身体微微颤抖着,他低下头,不敢直视朱棣那锐利如鹰隼般的目光。

  “按照大明律,”朱棣继续说道,语气中不带丝毫情感波动,“贪污者,当受剥皮实草之刑。此刑虽酷,但却能警示后人,让所有人都知道,贪污腐败之人,必将受到应有的惩罚。”

  赵县令闻言,身体不由自主地颤抖得更加剧烈了。

  他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剥皮实草的惨烈场景,那是一种他连想都不敢想的恐怖刑罚。

  他知道,自己一旦真的受到这种刑罚,不仅将身败名裂,更将遗臭万年。

  然而,事已至此,他又能做什么呢?

  只能默默接受命运的安排,等待着即将到来的惩罚。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