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一个老红军的故事
1935年5月,红军兵分三路抢渡金沙江入川,其中,红军一、三、五军团和中央纵队,由皎平渡过江进入会理县。三军团十三团、九军团约5500人,则分别经洪门渡、树节渡口进入我的家乡会东县,一路斩关夺隘,从南至北,走遍了大半个会东县,确保了会理会议的顺利进行和红军主力向西昌开进。
这年的5月天气略显燥热,一个声音气愤的说道:“为什么不让我参加大军?”
那是一个黝黑瘦弱的少年,此刻他涨红了脸,气愤的看着那衣衫褴褛的老兵,在那老兵的身后,用黑色的木炭在土墙上写着两个字“征兵”。
老兵笑了笑,用浓重的江西口音说:“小鬼,你太小了,我们红军是要打仗的,这一打仗是要死人的,你看你,还没有我的枪高,我不想害了你一条命。”
少年梗着脖子杵在那里,以山里人的倔强无声对抗着对方的话语。他知道,自己必须参加这支对老百姓秋毫无犯,和国民党截然不同的部队,他自幼父母双亡,和姐姐相依为命,半大的孩子能吃但不能干活啊,要是一直留在家里,那姐弟俩真的都要饿死了。
一同前去的同村人们不忍心丢下他,一起在那里哀求着:
“收下他吧,收下他吧。他家里就姐弟两个,父母都死了,家里的包谷只够吃几个月,不收下他,他们姐弟都要饿死啊。”
可是这老兵哪里肯答应,直到走来一个穿着军装的女人,都是穷苦人家出身,看着衣不遮体的赤脚少年,她明白了些什么。
她心软了,对着那老兵说:“带上他吧,我这里一直都缺医护兵。”
这个倔强的山里娃最终还是成了一名老兵口中所说的红小鬼,他穿着长了老大一截的旧军衣,离开了他的姐姐,这一别就是75年,而那一直盼着他回来的姐姐,正是我的外婆。
就这样,他跟着部队用一双穿着草鞋的铁脚板爬雪山,过草地,一直走到了延安,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剿匪斗争的枪林弹雨里,从一个只为了吃口饭的小鬼成长为了一名真正的军人,数次负伤,险死还生。
而当年和他一起入伍的同乡们,却大都已经牺牲,记忆中的家乡早已被淡忘,风尘仆仆的战士不知要去何方,只能在退伍之后,选择在会理县安了家,于是他放下步枪,收起勋章,拿起锄头成为了一个沉默寡言的农夫,在春去秋来年复一年中,重复着耕种的期盼和收获的喜悦。
在2010年,我终于见到了这一位失散多年的舅公,而此时我的外婆早已去世多年,她终究再没有再见到年幼而别的弟弟,而当年食不果腹、人生如寄的生活,也一去不复返!
老人的话不多,但却异常质朴,作为曾经为那个年代伟大抗争和伟大胜利流过血的人,他没有居功自傲,只有那永远挺得笔直的腰板、身上的累累伤痕以及珍藏的勋章,才让人感觉到这个老人的与众不同。
他用一生的时间来诠释一个道理,一个人的荣辱、生活、成就与国家的兴旺与否有着最密切的联系。这就是“国强则人强,国弱则人弱!”
身为80后,我们没有亲身经历过长征、抗战那段中国人民最艰苦的日子,对于这遥远的过去,我们仅仅只是从长辈口中偶然提起的只言片语,在电影电视中所看到的艺术加工,但我依然感觉到恐惧、悲愤!忍不住要激动、愤慨!为现在能堂堂正正的沐浴在阳光之下庆幸、感激!
我恐惧、悲愤!是因为弱国无外交!是因为落后就要挨打!是因为一个国穷民弱的国家,注定要承受太多太多的屈辱!
我激动,愤慨!是因为我们的祖国母亲,曾经在战火之中满目疮痍,是因为我们的人民曾经流离失所,饿殍遍地!
我庆幸,感激!是因为在那个年代,有太多太多的人,抛头颅洒热血,在艰苦卓绝的抗争中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战争是人发动的,也是人制止的。战争既摧残人,也磨炼了人。战争激化了一切矛盾,撕去了所有的伪装,将人置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因而最能显示出人的崇高、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力量。
锦绣的中华大地,铁流泻处,哪里没有一曲动人的悲歌?无数场战火狼烟,所到之处,哪里没有浸透着战士的热血?
创业艰辛,不忘前辈披荆斩棘之苦。
守成艰难,勿要滋生浮华骄奢之念。
在我大学未毕业的时候,舅公去世了,今年,舅婆也去世了,他们那一代人吃了太多太多的苦,也亲眼见证的旧中国到新中国的巨大变化,作为后辈的我,越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努力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