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同人衍生 再见了,我的傻姑娘

第4章 男朋友

  一日,刚吃完晚饭,看大家都在寝室,沁春突然说,“姐妹们,我这,有重大新闻发布!”接着,她从身后拿出一封信在杨柳眼前晃了晃,看见信,杨柳急得马上去抢。

  “那你说,是不是你男朋友?我看你都魂不守舍一天了,眼睛老往班长那儿瞅。”杨柳担心信会抵不住沁春的好奇心被撕烂,只好停下来。

  “是男朋友,给我吧!”

  可真到了此时,姑娘们都停不下来了。

  “念一念,念一念。”任晴说。

  “是的,念一念。”林语跟着。

  “让我们听听,看他配不配得上你!”任晴继续。

  “让我们也学习学习!”林语边说边想着沁春真任性,胆子大,还敢截留情书!也理解了为什么别人说,事情发生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杨柳脑袋里装的尽是收到信的快乐,也没多想。

  “你们真想听,就念吧,不过,不准笑。”

  “不笑!”任晴第一个响应。

  “笑也是开心。”林语说。

  “我们哪有资格笑,又不是写给我们的。”沁春边说边清了清嗓子,一本正经地将声音调成男中音,摆出一往情深的架势。

  首先念封面,“寄件人天津大学统计学专业胡震南”,彼此心照不宣的在心里记下了学校、专业、名字,都是文科生,记忆力没得说。

  名字直接写在信封上,这也太不含蓄了。林语脑子里开始给某南画像,可能是热情奔放阳光的一个人。

  “亲爱的扬柳.......”“哈哈哈,还没什么关系,亲爱的都用上了!”沁春边念,边忍不住注解。

  “念就念,哪儿那么多废话。”任晴不喜欢美好的节奏被打断了。

  “好好好,不说废话。我的信你收到了吗?我现在每天去的最勤的地方,就是学校收发室,.....”娓娓道来的开场白,暴露了信的实质。沁春也不好意思继续往下念,已经知道答案……把信还给杨柳。

  “杨柳,什么时候进入情况的,我们都不知道?”经过上次,大家都不敢跟杨柳开玩笑了,没想到,酝酿了一段时间,事情发展的速度还挺快。

  看杨柳没回答,任晴又问“有没有胡震南的照片?”

  “没有。”

  杨柳身材比例匀称,骨小肉多,说话声音轻脆,像一颗颗的小蚕豆嘎嘣嘎嘣的响,被大家折腾了一番,累了,早早地睡了。小女生们满足了好奇心,似乎一夜之间都变成了姑娘。

  四位姑娘,经过短期磨合,在彼此心中也定了型:都有点得理不饶人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特质,就是反应的快慢不一样。最快的是沁春,接着是任晴,然后是林语,最后是杨柳。无论快慢,中心思想基本一致。

  书就这么读着,不曾想,竟然在校园里,发生了一件全国范围内都不能忽视的大事。

  那段时间,食堂门口的黑板上轮番张贴的各类短文,日日更新,每篇文章都饱含学子们的拳拳之心,文风犀利,措辞激昂。视力不太好,连上课都很少戴眼镜,担心影响美观的任晴,每次去打饭时,眼镜跟饭票和碗一样,必不可少;沁春更夸张,随身带者笔和本子,看到喜欢的内容直接抄录下来。

  白天是广播电视里的实况直播,晚上是些学生社团组织的上街游行,因离她们学校不远处是跨江大桥,学生们一般先穿过她们学校,再走到桥中间静坐,在齐步走的过程中,明显感到桥身在晃动,吓得同学们大喊,不要齐步走!危险!请大家错开步伐!随意一点。

  四年级快要毕业的师哥师姐们是不敢旷课的,三年级曾有类似的经历,知道这不是学生操心的事,给个火星子都能点着的只有一、二年级不知人间疾苦的愣头青。

  寝室的姑娘迫于他校学生的执拗,有时也会意志不坚定地跟着游行,或者参加些募捐筹集资金之类的活动。学校的老师每一节课都按时上,保质教。说“即使只有一名学生来上课,我也会来教,但希望你们想明白自己在做什么。”

  那日,杨柳抵御不了了,说要去看看。原来胡震南正在风暴眼,林语高中的好朋友刘俐也在那儿,她有点担心,也想去看看,沁春和任晴说,“我们去送你们。”

  学校离火车站不远。在站台上,听列车员说,尾部的两节车厢是专门留给学生的,不需要买票,杨柳和林语先上了车,对下面来送的沁春和任晴喊,“一起吧!”,最后,沁春和任晴在热血澎拜中也上了车,全然忘记脚上穿的还是往常散步的凉拖。

  车厢里的人真的很多。

  一条能坐三个人的凳子貌似可以从容而幸运的坐五个人,地上除了坐着的人的腿就是站着人的腿,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到地板是什么颜色。火车上的餐车照常运行,每次通过时都异常艰难,需要所有的人齐心协力,尽量让身体占用的空间重新合理布局。

  平常的人想要通过,真觉得能长个翅膀出来才好,也有技术高超的,直接从椅背上一步一步地跨过。后来碰到买饭、找钱、递东西什么的,全部空中传递,再也没有人会鲁莽地身体力行……

  挤成这样,不敢吃东西,更不敢喝水。四位姑娘的身体,好歹都放在了凳子上,已是待遇优渥!火车刚启动时,就听列车长说这节车厢超员厉害,车厢下面连接的弹簧几乎全部压到底,这样行车是比较危险的,但也没有说要谁下去,硬顶着往北开。

  以为到郑州站的时候,会下一部分人,谁想,又上来一部分,至他们来后,餐车基本也过不来了。人的可塑性真大,已经挤得不行,有才的人又开发了新的空间:行李架上,座位底下,站着的人换一下姿势,又塞了几个,长凳子上身量小的可以挤六个人,整节车厢的装载能力被发挥到极致。

  有位颇有见地的学姐还在那儿宣传活动的宗旨要义;一位同学拿出一苹果,分成五六份,让尽可能多的人润一下嘴唇,既解渴,又不用担心上厕所。

  郑州的同学刚上来时还没注意,过了一会儿,车厢里忽然多了股特别的味道。原来他们喜欢吃生蒜,很多人的口袋里还放了些,自己吃不说,还问旁边的人可要。列车上的人本来就多,再加上空气流通不太好,最后,整节车厢都弥漫着“蒜香”。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