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实习,走向现实的窗口
大三下学期伊始,全班同学在一位年轻帅气的男助教带领下,去BJ某石化集团实习1个月。该集团有十几个分公司,每个分公司安排三到四名同学,这是学校安排的第二次实习。
第一次是在本市某大型钢铁公司,也是实习了一个月。
在那儿享受该公司新员工入职培训待遇,和他们一样,每天住在公司的培训中心,同学们被分到焦碳厂、硅钢片厂、冷轧、热轧、运输部、物资部……
那次实习,林语发现学财务理论和做财务工作在感知层面完全不同。
学理论时,老师讲的借贷记账法,资金的专款专用,核算的科目和勾稽关系,不同的行业对应不同的核算方法等等,晦涩难懂!同样是科目,因科目的性质不一样,借方发生额和贷方发生额反映的意思还相反。
除了像绕口令一样借和贷,老师的方言太重,无论你怎么去听,也不能保证听到的内容,和老师想说的一致。不爱听课,绝不只是林语的原因。
刚读文科时,像语文、历史课,林语很少听,但地理、数学课不敢啊,老师讲得真好,不听是重大损失!是跟自己过不去!那位地理老师明明是教高中的,高三竟能调到大学去当老师!
那年学校想打牌子,从下面专县挖了新的语文和历史老师来,林语的兴趣立马恢复,不但课认真听,还时不时找他们答疑解惑。特别是历史老师,他能跳出书本讲规律,跟以前的照本宣科比起来,天壤之别,书谁都可以看,何必听你在那念!
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面对林语这般乖张的灵魂,只能委屈老师了。
有点歪楼了,再回来。
实操时,财务工作完全可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依葫芦画瓢,不论懂或者不懂,照着做就好。
每日在那里实习,也没什么事,那里跟学校不一样,无处可逃,一天到晚守在那儿,师傅也不会真的让你做什么重要的事。
林语只好拿着师傅做的凭证,天天静看。
连续看了几个月甚至半年的内容,对该公司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总算有了底,再看每月、每季底的结转归属,如果经营周期不是很长的,基本能看出它的业务流程和经营成果。最基础的财务,就是完成对原始凭证的归集和整理,先核算清楚,至于其他,为什么不赚钱,是费用问题?定价问题?市场问题?销量问题?暂时还轮不上。
做银行调节表时,存在外面银行账户上的钱和自己算的帐面上的钱的差额,活生生的摆在面前,与学校银行调节表的书面作业相比,这可是赤裸裸的钱啊,让你不得不发自内心的想找出存在差异的原因,钱到底去哪儿了?一定要有个说法。
通过那次实习,林语对专业知识忽然开悟。在后面的学习中,也能融汇贯通,她开始反过来,将当初应付过去的课程再复读,毕竟这将是她未来的饭碗,再怎么着,也得端得住。
但那次实习给所有的同学留下了难以忘记的“后遗症”。
身处同一公司,不公平现象司空见惯。要么你有特权,要么有关系,要么有运气。能力还谈不上,才一个月时间,哪里看得出来。
班委们明显分的单位要好一点,跟他们私交好点的,也还好,其他的就是凭运气,主要体现在工作餐的不同待遇上。
每天中午,统一在公司吃工作餐,好的单位直接将钱打入你的卡,随便你自己买,根本吃不完;说得过去的免费提供,按餐票标准就餐;差的单位需要自己掏钱充值才能吃!
一个中餐而已,面对身份相同的实习生,竟然有三种标准!当时,分到需要自己掏钱吃的同学意见很大,学校也没办法解决,这是公司内部的事。
有的人,一天班上完,全身干干净净,有的人却灰头土脸;有的人天天加班,有的人早九晚五。
................
这次实习,年轻助教听取了大家的反馈,分配时,直接采取最原始的抓阄方案,绝对公允,抓到哪儿就是哪儿,手中拿着写的公司名称,大家都安心奔赴。
那集团像个小城镇,里面的公交、学校、商场等所有都附属于集团。
早上,乘坐班车各分东西,晚上集合在同一栋实习大楼,互相分享所见所闻,日子过得充实又多彩。
林语上次分到运输部,这次分到物资部,都不属于主流,也没有垫底。
上次的师傅是位年纪近四十岁的女的,她每天兢兢业业上下班,明明有午餐吃,还从家里带,见林语从不多说一句话,林语看她慎言,也不多言。
这次的师傅是一位三十多岁的男的,不怎么健谈,还是会说话,偶尔还有点冷幽默。每天看仓库的库存明细账,讲哪些是用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核算也没什么意思,都是数字游戏而已。师傅也不太喜欢坐办公室,如果没人找他,就领着她们到仓库四处转悠。
师傅最喜欢说,“走,我带你们去仓库!”估计是被人看见有三位女大学生跟在身后,也比较拉风吧!
那天,师傅指着一堆像山一样的材料跟她们说,“你们眼前看到的材料,是学潮时购买的,当时被拦在铁路中间,运不进来,耽误了生产,后来订单被迫取消了,买的材料也用不上了。”
真是触目惊心!她们仨都没说话。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这里就是这个意思。
最生动的教育不是语言,是事实。也不知师傅是有心还是无意。
那位师傅对她们既不热情也不冷漠,保持着一定距离,又无时不刻不在表明他的身份。
他说,做核算物资的财务人员,不能只想着账和实物对不对得上,还要熟悉实物的类别,不同实物的价值对时间的耐受力不一样,有的东西无论放多长时间,也不会贬值,有的可能每天价格都不一样。看不同物资的记账方法,不能只看结果,要知道原因。
那日,正逢植树节,单位组织植树,她们跟师傅一起,在遍布石块的山坡上挖洞栽植,看着瘦骨嶙峋的山。
“这上面种的树能存活吗?”林语问师傅。
“每年都要求来种,真都活了,那就不用种了!”师傅答道。
“种了后,有没有人再来维护呢?”林语再问,想着靠天收很难活太久。
“物竞天择,适着生存,这么荒的位置,谁会再来。”
师傅跟她们讲话,一点儿也不避讳,林语看着亲手种的树,也不知来年会不会还在,竟想到了花园山的弃婴,强者生存,哪里都一样。
实习快结束时,师傅特地安排了一辆车,亲自带她们去BJ的山顶洞遗址和房山石经游玩。
山顶洞人是我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属于晚期智人,已经能捕捞水生动物,他们将生产活动范围从陆地扩大至水域,标志著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界的能力的提高。
房山石经是我国从隋代至明末绵历千年不断雕制的石刻宝库,它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特别是佛教历史和典籍的重要文物。
这两处景点距离集团比较近,可视性都不强,师傅在那儿,亲自当导游解说员,林语她们都有点小失望,一点都不好玩,好不容易申请的半天假,竟是另一种学习。
相比其他同学单位安排的娱乐景点,师傅跟她们灌输的是历史和文化,他希望能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到她们,去留无意,尽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