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同人衍生 宁同学,我对你心动了

第770章 夏布博物馆

  转折出现在机器轰鸣的年代。

  洋纱与人造丝像潮水般涌来,机器纺织的效率是手工难以企及的,细密均匀的纱布抢占了市场,手工织就的夏布在价格与产量的比拼中渐渐落了下风。

  曾经响彻村落的“哐当”织声稀疏了,织布机蒙上了灰尘,那些带着体温的苎麻线,慢慢从人们的日常里淡出。

  沉睡的织机被重新唤醒,是在改革开放之后。

  国外的高档品牌拨开机器制品的喧嚣,发现了手工夏布的独特——那些机器无法复制的自然肌理,麻线里藏着的植物气息,以及每一寸布料都带着的匠人温度,成了奢侈品市场的新宠。

  订单从远方飞来,老艺人们摩挲着生锈的织梭,把祖传的手艺重新教给年轻人,吱呀作响的织布机,又在荣昌的院落里唱起了老歌。

  1995年前后,传承人们的革新让夏布迎来新生。

  苎麻生物脱胶技术去掉了麻纤维里的粗硬杂质,植物染色让布匹染上了靛蓝、赭石、藤黄等温润的色彩,这些突破让制作工效比新ZG成立前提高了1.6倍。

  那一年,荣昌全县的夏布产量达到70万匹,织机声从早到晚不停歇,河岸边晾晒的夏布像一片白色的海洋,风过时,扬起细碎的光斑。

  荣光接踵而至。

  1998年,国家农业部授予荣昌“ZG夏布之乡”与“夏布加工基地”的称号,沉甸甸的牌匾挂在县政府的墙上,映着织工们欣慰的笑。

  2008年,“荣昌夏布”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些经纬里的时光,终于有了更郑重的注脚。

  次年,80岁的颜坤吉老人接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夏布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证书,他布满老茧的手,曾织过多少匹夏布,连自己也数不清了。

  为了让更多人看见这缕穿越千年的麻,荣昌有了夏布小镇。

  穿过城门,脚下的青石板路带着细微的凹凸,是经年累月被脚步磨出来的温润。

  这座AAA级“非遗文旅景区”占地100余亩,总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24栋仿明清风貌的四合院落组成了它的骨架——青瓦覆盖着飞檐,白墙映着竹影,穿斗木架的廊檐下,檐下挂着的灯笼是夏布做的,米白色的布面透着柔光,风一吹就轻轻晃,影子在墙上挪得很慢。

  荣峰河上的廊桥连着两岸,桥面的彩绘里,织布的妇人仍在飞梭,桥下的河水,倒映着“廊桥艺梦”的匾额。

  横纵交错的步道铺着青石板,每一步踩下去,都像踏在时光的经纬上。

  在夏布小镇的中心,有一座承载着千年夏布文化的殿堂——夏布博物馆。

  这座博物馆不仅是我国唯一一家以夏布为主题的博物馆,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荣昌夏布织造技艺的重要展示窗口,它以独特的方式讲述着夏布的前世今生。

  博物馆的外观融合了仿明清建筑风格,青瓦飞檐、白墙木窗,与夏布小镇古色古香的氛围相得益彰。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