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群臣都惊了!
所以王后明内助之重。
包括子受本人,朝中上下皆是如此。
后妃之德,风化之本,家道之兴衰,国祚之长短皆系。
所以大王让她上朝听政,颇为忐忑,如今听到大王叹息,更是心神不定。
人族发展,王朝兴盛,一直以来,后妃之贤者,对整个王朝,对整个人族都有影响。
而贤妃良娣皆以辅助内政,助成王业。
所以王后更明内助之重。
王后不以德配位,反而以后宫之主的身份干政,可以想象群臣之口将会如何了。
相比于兵革蜂起,降临大商的灾难,群臣有异自然不算什么。
叛乱四起,盗匪猖獗,天下大乱,贼寇横行,纵恣为害。
大商百姓原本安居乐业,但随着大商日渐疲敝,人族也变得四分五裂,人族也越来越匮乏。
疲于征伐,也打断了人族发展。
涉及人道,人道日渐寡弱,人族明于天地阴阳,却彼此隔阂,互不通气,寇暴盗肆,人间失治。
针对以上,子受下达诸诏,自继位以来,子受并未恪守成法,反而致力于改革,虽然效果不大,文治也并不突出,但并未有损国体。
所出政令,皆为革旧除弊,也算进取有为之君。
而且武力值爆表,自带英雄气概。
虽然不能比肩高宗,但有高宗之志,并且以高宗为偶像。
然而朝臣尽皆虚伪,表面小心谨慎敬畏,子受多蒙故业而安,而大商之衰,并非三言两语的君主个人暴虐,而是制度造成整体僵化,面对突如其来的外力,一瞬间崩溃!
子受但凡有些平庸之主的表现,也不会有“暴君”之称。
而无论是扣帽子,还是真凭实据,都说明朝廷运转能力低下,废拉朝政,效率不堪,官员无能!
亦君臣离心。
子受此时才发现王后正看着他,家风使然,王后也只敢小心翼翼的看他。
王后熟读经典,明于义理,时时以一国之母的身份要求自己,断然不会干政,参与国事,虽在后宫,画地为狱,但一直洁守自贞。
但王后秀外慧中,本身才学极高,每当他有不决的时候,王后总能给他很大的启发。
欲博览古今,通晓义理,没有师傅专门教是不行的,王后好学,乃请博学多才之士,但再博学多才,也没人能比得上太师。
所以王后也算是太师的弟子。
太师尚品重性,虽然不能教授王后治国之道,但教授书中经典还是可以的。
春去秋来,在才学上能与王后相比者少之又少。
而在一些朝廷政事中,王后常常能为他出谋划策,同时能弥补一些他的缺失和错误。
谳(yan四声上奏)奏的疑难问题,子受也会向王后请教,而子受犹秉烛达旦处理朝政时,王后仍在侧。
不仅平时在侧,上朝也要在侧,诸侯朝见时,也要在侧。
这就是子受的决定。
以后朝中上书言事,召见臣下,王后也要在侧。
至于群臣服不服,并不在子受的考虑范围内。
这时子受对王后笑笑道:“孤奉承祖业,有些事不得不多想想,应缡,你不必担心。”
像这样有违人君之表的事,子受说的云淡风清,而王后也确实心安了一些。
王后不能隐藏心绪,被子受看的一清二楚,但也只是宽慰。
可向王后问政,但不能真的将一些问题抛给她,而王后也只能跟着他走。
召群臣早朝,见于文武,王后可不能露怯。
只要他们夫妻一心,就是群臣也无可奈何。
到时想要改变朝堂形势也易若反掌!
群臣俱召早朝,文武但见大王和王后一同出来,他们都惊了!
群臣为之震惊,遂齐刷刷的看向朝堂之首的丞相商容。
帝辛七年初,为了大商安定,天下黎元,太师闻仲奉敕北征,随后王后共朝,这是后世的记载。
群臣想要的是“千载犹可想望之君”,而不是如今这样的一个大王,朝堂诸臣王族公侯,以为大王违制,也总归有个限度,没想到竟然到了这个程度!
转而都看向丞相。
商容如今以“罪臣“自居,不管大王做什么,都不敢言语,更不敢拒命。
杨任如今已升任御史大夫,却挺身立于朝堂,站的直直的。
大王将许多事情交给了他,令其自行审处。
对杨任而言,君若有命,臣必定竭尽全力!
而丞相商容立于朝堂,身为朝堂之首,执掌朝纲,却不能兴和降善,福国利民,罪莫大焉!
有负大王所托,有负群臣所望,与如今的自己相比更是相去万万也。
杨任不由得有些自傲。
如今丞相以下便是御史大夫,与亚相并列,而杨任作为御史大夫,自然有权主持朝堂,戒饬朝纲!
上至丞相,下至百官,都在其监督戒饬范围之内!
“执法在傍,御史在后”,朝堂为丞相商容霸据许久,是时候深入,改变一切了。
官居御史大夫,与太师、丞相同列三公,其执法权,方之蔑如(方,比较,蔑如,不及;没有人能与之相比)。
机智竞兴,权术是尚,而杨任出纳帝命,无需上书。
商容等为臣者既愚闇,而郎多俗吏,诸大夫又无远略,大王每每想有所作为,臣下又违诏拒命,这也是大王文治不兴的原因。
群臣转向丞相,眼神无一例外的请求丞相出言,或者以什么方法告诉他们该怎么做,不能让大王专己自由的违制,而无视礼法!
无陈词以对,则大王会更多固执,不顾反对,轻鄙群臣!
大王如此做,大商何以为兴?
朝堂群臣权术是尚,那些议郎也不是吃干饭的,肯定会上书谏言,请大王改变主意,甚至向群臣认错!
群臣上奏曰谏,为的就是防止大王固于己见,不听臣言,于国不利。
群臣为的就是定国安邦,丞相不言,他们不能不言。
子受有意安排,杨任为御史大夫,其地位仅次于丞相,也打破了朝堂话语权永为朝臣所据的局面。
两者所系朝政,代为三公之任,一些朝臣东张西望起来,丞相不语,他们心里也没底,只能看看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