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真前所未有
身为三个儿子的母亲,王后其实并不关心朝事,她只想为大王好好培养继承人,为天下黎元造福。
生在帝王家时,就注定了三个孩子的命运。
三个孩子亦要为此努力,尤其是小儿子,他们的父王对他期望最重。
朝臣说着丞相的事,但王后却在想着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小儿子武庚。
么子聪明伶俐,也最贴心,最宠溺。
“么子”是王后对小儿子的爱称,类似小名一样的昵称。
武庚作为“幼子”、“最小的孩子”,被王后习惯性的称“么子”,类似于“老么”,“老幺”,最小,最后的意思。
这是河南、河北一带的方言,商朝都城在河南一带,朝歌自然有这样的方言。
在洪荒世界,朝歌王都自然有这样的方言。
王后姜应缡常刮着武庚的鼻尖,宠昵的说:“谁最后出生,谁是老么,谁最小,谁是老么。”
不用奇怪,河南、河北方言都这么说,与南方的“老幺”差不多的意思。
武庚却因为年纪最小,什么都做不了,时常不服气。
姜应缡也在提醒他,要向着两个哥哥努力追赶。
王后年青,而武庚不过四岁而已。
姜应缡以母亲的身份亲自带着武庚。
同弟弟武庚不同,两个哥哥殷郊、殷洪早已各自独立,早就不用人管了。
此时王后虽然无意关心于朝事,却也知道这帮大臣经通权术,却在治政上一无所获。
于朝事议论争执浑身是口,实质尽是庸奴!
并不像自己说的那样虚怀若谷,更无公正正直之心。
按照大王的意思,说是奸邪也不为过。
丞相尚违帝命,文武尽皆如是。
底下朝臣眼巴巴的望着王后,却不知道已经为王后所嫌弃。
朝臣中许多依靠王后,在朝堂才得立足,有王后庇护则始终无恙,王后不帮他们了,怕是不好受了。
这怎么成呢?
为民父母,他们怕是忘了什么。
王后也恶其所为。
而对群臣而言,大王所行古今未有,天命不坠,治乱存亡,乃大王一念之间,后宫干政,是谓过矣。
王与王后共朝,仅此一事,可称荒唐,真前所未有。
子受的其他离谱操作他们还没有见过,不过很快就可以见到了,比如说在女娲宫题诗,亵渎女娲。
王后虽称仁慈有德,博览群书的她还没见过子受真正的操作,真正见到的话,就连王后都得窒息。
面对群臣所请,对丞相是加罪还是减罪,子受心里早有盘算。
只是王后有些心不在焉,不知为何。
以王后之德,总归要给群臣一个回应。
群臣怀疑大王被宠之近习,竖臣蛊惑,才有当前如此荒唐的局面,大王还好理解,王后怎么也……
前者做出这种事并不稀奇,可王后……
王后之有德乃人所共知,群臣第一次有了疑问。
王后作为一国之母,是天下人的表率和榜样。
而王后以其自身为榜样,一直以身作则,规规矩矩,未曾越界半分。
况且王后对群臣不薄,今日是怎么了?
如今的王后已与往日大不相同。
而随着王后出言,则也解开了群臣心中的疑惑。
不过听了王后的话,却是超出群臣的意料之外。
因为王后说,这一切都是太师安排的。
群臣共谏,未达目的,却炸出件令他们震惊不已的事情。
太师的心病就是朝堂之事,会这么纵容大王吗?
以群臣对太师的了解,绝然不会相信,也不敢相信。
他们宁可相信是大王和王后堂而皇之。
却如他们所想,不过子受可不会去和他们解释,而事实如何,他们也永远都不会知道了。
而与其说是为了家国天下,不如代以王后之德,太师之名,二者在说服力上差距明显。
群臣尚不能确定,到底是不是真的?
不由得都看向丞相。
太师与朝堂之首的几位大臣通过气,以太师之意,当然是真的。
商容也没有说话。
朝堂上许多世为国臣,他们表现出痛心疾首的样子,叹息北海战事未平,百姓流离,黎民遭难,太师为何在离开朝堂后,作出如此决定?
有人还是不相信,以为大王以此诳惑群臣,徒以名位门第立于朝堂的这些人,论起地位高低,绝非能与丞相相比,更不能与太师相比,却鼓动朝堂。
群臣则难得同心,一致提出质疑,尤其是在丞相被罢的情况下,也不知道他们哪来的胆子!
乃下令朝堂之臣不得再言。
“孤一直听从太师的教导,为了稳固朝堂,有所帮助,王后也只是遵照太师之意行事,丞相商容又不当在位,治政不公,事理不平,身为朝堂之首,很难再为群臣表率,王后能为人所不敢为,王后之德,世人竞慕,王后自幼好学,博览群书,也支持孤的做法,理解太师的用意……”
子受打算三月十五日,带着王后一起去进香,自然要把王后说的好点。
到时就算他题淫诗亵渎女娲,也有王后撑着。
同时他有意设置六部,古来盛世之君,兴利除弊,改革旧制,除旧创新必不可少,但必定会触动大族的利益,一些家族利益的代表自然不会消停。
明天就是三月十五日,
经过一番试探,有些皆已经明了。
身为帝王师的太师不在朝堂,能说上话的就只有丞相商容,商容还被他罢了,但也不能不让他说话。
以商容为首的朝堂之势必须重新打乱,并且三月十五是否降香女娲宫,商容是关键!
商容虽然有违帝命,但有些事必须获得商容的支持才行,这样朝廷群臣才能闭嘴!
至于商容是否会同意,已经不在子受的考虑范围之内了。
阴谋、算计则又无孔不入,与其想想外界多么危险,不如先想想自身。
周氏是除大商外,唯二的气运王朝,危机四伏之下,大商的王朝气运也会有所不及,而一切的转折点就是明日三月十五。
衮衮诸公先逢为上意,以至于子受题诗女娲宫后,百官俱是钳口,太师不在,丞相商容见此,只是装模作样的奏说,便没有了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