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不离,不离,不耽误你上学。”这个山村里来的男人并不知道现在的政策具体是怎么样的。
但在以前村里要说谁是离了婚,那可不是一件小事,影响大着呢。
要被戳脊梁骨的!
他想着儿子可是要考大学的,到时候人家要是因为他父母离婚了不让上怎么办?
“我不是这个意思,我了解了一下,你要想离婚可能要去法院走诉讼,可能会比较麻烦。”
“不敢不敢,可不敢,啥事还敢闹到法院去?”韩四明吓了一跳,赶紧摆手。
一辈子没跟这些人打交道,一说法院他自己就吓坏了。
韩旭见他这样也不再提这件事,反正也急不来。
再说了,上一辈的事他现在确实也不算很关心。
“你也累了一天了,那就早点睡吧,被褥也都够。”韩旭之前就多预备了一套,他倒不是给谁预备的,他只是给自己预备的。
一来是他对这边冬天到底什么样没有概念,所以宁肯多也不肯少。
这被子还是委托马大娘家给他做的,他出钱买棉花和被套。
没想到现在在这儿用上了。
“哦,睡。”韩四明伸手摸了一下炕就皱眉:“你这每天也不烧炕?这个天气你烧着炉子不烧炕,人也顶不住。”
“每天临睡前都会烧一点儿,今天这不是忘了吗?那现在烧一点。”还去解释一下就出去要抓柴。
确实是要烧的,土炕和床是不一样的。
到了冬天,如果不在家里做饭的话,肯定是要烧一次才能睡。
不然再年轻的人也顶不住,那种凉深入骨髓。
今天忽然来了个人,他也是多多少少有点乱。
柴就在院子里东房里面放着,爷俩一起抱回来。
先塞上容易引火的玉米皮,玉米烧起来之后,又塞上一些玉米棒子,最后放两根干柴。
等这两根粗大的干柴烧完就差不多了。
等爷儿俩真正上炕都已经十一点多了,韩旭打了个哈欠心想幸亏下午的时候在店里把作业做完了。
“快睡,你明天还念书呢。”韩四明说了一声。
韩旭应了一声就翻身背对着他闭上眼。
韩四明缓缓的呼吸了一口,心里多多少少有点失落,娃还没叫他爸呢。
不过这一别就是十几年,娃肯认他就不错了。
早上韩旭刚醒,还没坐起来,就听见有人敲大门。
正要起来就见韩四明已经走出去了。
韩旭坐起来才感觉到屋子里暖和,在忻城市的冬天,韩旭觉得最难受的就是早上起来这一会儿。
太冷了。
炉子晚上是不会熄掉的,但是让他烧一晚上也不现实,主要是不可能睡一会儿就起来加碳。
所以一般是临睡的时候就用碳面子压住。
也就是让炉子始终保持着燃烧状态,但是火焰又烧不上来。
等到早上的时候,再把火通开。
因为火焰始终烧不上来,所以热度也烧不上来,刚好晚上烧的炕早上也凉了,每天早上那一会儿屋里真是冷的冰窖一样。
手都伸展不开,冻得直哆嗦。
屋子毕竟只是砖瓦,密封性一般,反正每天早上那一会确实受罪。
四季分明的地方就是这样,冷的时候是真冷。
自打住到这里还真是第一次早上醒来手伸出来的时候是暖和的。
也不知道是他年轻睡得沉,还是韩四明干活的时候动静小,竟然也没给他吵醒。
韩旭赶快套上衣服起来,果然见赵建国过来了。
“小旭啊,快起来过来吃饭,饭都快做好了。”
“你看这不是麻烦你吗?我正准备做呢。”韩四明确实打算做,但是他很多东西都找不到,这一大清早的也不知道该出去买点啥。
“老哥,别跟我们客气,我们处着好着呢,时间长了你就知道了。”赵建国又给韩四明递了一根烟。
韩四明在村里的时候都是抽旱烟的,不过他出门也带了两盒烟。
这时候也赶紧还了赵建国一根儿。
他俩在门洞外面抽烟,韩旭已经穿好衣服下来准备刷牙洗脸。
“我马上就好了,赵叔。”还是说这话的时候还打哈欠。
年轻人就是吃不饱也睡不够。
爷俩一起到了赵家,李婶子已经把菜都端上桌了。
“快来,快来,可就等着你们呢。我昨天晚上发的面大清早蒸的包子,小旭不是爱吃吗?咱今天这包子全是肉。”
说全是肉,但也不是里面也不少葱葱这个东西是不怕冻的,所以家家户户都存了不少。
大概是为了招呼韩四明,所以今天这一顿做的特别丰富。
不光是包子,大清早赵建国就骑车去买了菜,除了大烩菜之外,还炒了两个菜,凉拌了两个菜。
过油肉是本地特色了,但是赵建国和他媳妇儿都不会做,就做了小炒肉。
又做了韭菜炒鸡蛋,凉拌的龙须菜和藕根片儿。
还有家里的罐头开了一瓶。
虽然只是个早饭,但是这可足够隆重。
韩四明特别不自在,他刚来什么都没弄清楚。虽然也看得出来自家娃跟赵建国两口子相处的好。
但是这么吃人家的他总不自然。
韩旭看出来了,只是对他说坐吧,这一会儿还上课呢,时间挺紧的。
他也没功夫给他解释,再说了,他也不知道该从哪儿解释,吃饱再说吧。
吃饭的时候,赵建国和李婶子一个劲儿的招呼韩四明吃。
大概是看韩旭吃的很自然,韩四明渐渐的就放开了。
吃饱喝足就没工夫耽误,得赶紧走。
韩旭问韩四明要去李家吗?韩四明犹豫了一下,还是摇了头。
韩旭就叫他留在家里:“那您自己在家待着吧,中午我不回来。您自己做点儿什么吃或者出去买也行,您昨天那钱还在抽屉里呢,不用给我留。其他的事儿等晚上回来咱们再谈。”
韩四明只好点头把他送到了门口。
韩旭骑着车去学校的路上一直在想他这个便宜爹。
看起来倒也不是什么不好的人,他也在考虑需不需要这么个亲人。
一时无果。
进了学校,班里闹哄哄的,大家正在热烈的讨论小说情节,正是金庸盛行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