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天幕不止一个
元朝时,火器就已经成为军队重要装备之一。
到了洪武年间,朱元璋更是在军中大量推广。
而火药,也随着火器的普遍而变得普遍。
巨大的爆炸声直接将朱棣炸的双耳失聪。
但相比于此,最让他心痛的是,他的两员爱将,为保护他,尽皆身亡。
张兴靠他最近,成了具焦尸。
而张兴后面,是只剩下碎块的陈贤。
“平安,我朱棣若不杀你,誓不为人!”
一声愤怒的吼叫,直通云霄。
哗啦啦的军甲碰撞声在四面八方响起。
朱棣话到一半,不由得噎住。
他举目望去,肉眼可见处,都是密密麻麻的士卒。
一个个身披铠甲,手持长枪。
其中偶尔能见几个拿着火铳的精兵。
“吾乃大明四皇子,圣上玉子,大明燕王,谁敢杀我!”
“本王若死,尔必九族相陪!”
他怒吼着,翻身上马。
然而此时,一个冷漠的声音在他背后响起:
“人可以走,马匹装备都给我留下。”
朱棣动作僵住,他回头看去,就见平安立于万军之中,手持一把火铳,对准了他旁边的军士。
狂风呼啸,将云层吹散,光明重新笼罩世间。
点点寒光在官道两侧的草丛中闪烁。
那是一把把倒叉在地里的长刀铁枪,显然是平安专为对付他的骑兵布置的。
“平安竖子,不识尔主乎!”
“我为圣上养,非乱臣贼子养,圣上今居应天府,安在此乎!”
事实上,若非没有诏令,平安已然将朱棣拿下。
然而,身为人臣,最大的悲哀就是,有的事情,可以是国事,也可以是家事。
而大多时候,如果分不清这两件事,那即便是战功赫赫,也可能落得个身死道消,甚至于株连九族的下场。
朱棣最终还是没留下马匹,而是选择抛下几百具尸体。
“马肉切好作粮,军士不管,贼子自会料理。加快速度,于天明前赶至居庸关!”
在平安的吩咐声中,屏幕逐渐黯淡。
转眼,就是七日。
踏踏踏的马蹄声响起。
画面亮起,是一开始从皇宫跑出的那一骑。
一封圣旨,剥夺燕王爵位,贬为庶民。
任命平安为正二品右副将军中军都督佥事。
统领北平一带所有军务。
牵制叛军,等待北伐大军到来。
而就在圣旨到达北平的当日,北平城内,全民披麻戴孝。
燕王府宣布,天子已崩。
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庙号:太祖。
翌日,一封檄文自王府而出,其大意为皇太孙不尊天命,有失道德,燕王朱棣将顺从天命南下,行周公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这七日天幕都未照常升起,燕王府将此事也归于皇太孙朱允炆身上。
居庸关内,平安收到燕王府的檄文时,整个人的表情都很微妙。
而电影镜头,最终结束在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九的夕阳当中。
“结束了?”
陆清羽活动了下身子骨,他觉得这个是自己看过最快的电影。
说实在的,挺无聊的。
不过,也挺逼真的。
尤其是演员的演技,以及道具,给陆清羽一种实拍的感觉。
不好评价,没有很烂,但也不好。
他刚想起身,就见一条条弹幕滑过。
“还有彩蛋!”
陆清羽重新坐下,顺手给自己开了瓶肥宅快乐水。
大秦嬴政:此为何物,宛若雷霆天降,霹雳一响,威力如斯!
......
隋朝李渊:自古仁义礼智信,忠孝以立国。教子先教孝,这明太祖不得教育之真意也。
......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老四,可是嫌朕之剑不利乎!
永乐九年:平安竖子,朕之剑,亦未尝不利!
......
清朝康熙:夫圣朝当以仁义治天下,永乐帝杀戮太甚,以至于天命所归而天下不从。
......
“噗——”
一口可乐没忍住喷出,陆清羽瞅了瞅电影上的评论。
“不是,李渊你是认真的吗?还有康麻子,我寻思着你杀的也不比Judy少啊。”
他嘴里吐槽着,心中只觉得这导演想法挺多的。
就是不适合拍电影,看着跟纪录片似的。
想着想着,他头越来越昏,手中的可乐颜色逐渐偏淡,慢慢变得偏黄。
塑料瓶也变成了玻璃瓶,刺鼻的烧烤味涌入鼻腔,耳畔是嘈杂的行酒令。
陆清羽感觉有人在晃自己,用力睁了睁眼。
“同学,你没事吧?”
烧烤摊阿姨的声音传入耳中,这次陆清羽终于回过神来。
他想起来了,他刷了个短视频后,就收到了分手信息,然后一个人出来喝闷酒。
给喝醉了。
“所以刚刚那个只是一个梦吗?”
大秦。
咸阳宫。
文武百官于朝中整齐排列。
皇位之上。
嬴政身穿天子朝服,庄严肃穆。
他看向下方众人,开口问道:
“诸位爱卿以为,天幕为何突然白日现世?”
是的,自出现以来一直准时准点在傍晚出现的天幕,今天上午,在早朝快散之时,突然出现。
而且颇为诡异的是,此次天幕中播放的朝代,竟然也有天幕。
“陛下,太史令臣胡毋敬谨奏。”
太史令,仰则观象于天,俯则法象于地,知天命,修人史。
胡毋敬此人,嬴政也有印象,此次后世文字翻译工作,就由他与李斯一起负责。
“允。”
得到准许,胡毋敬道:
“依臣拙见,天幕所变,有二者:其一,其时不同于过往;其二,天幕中更有天幕。”
“于前者,臣以为,此如幼鸟离巢,初时羽翼未丰,而小心翼翼。一日一出,必于日落而出,月落而回。待到羽翼渐丰之时,则常常振翼而飞,不拘于时矣。”
“故,臣以为,其时有变而无需忧虑也。”
“于后者,臣以为,天幕非只有我大秦,此时,此刻一个天幕,而是于宇宙中,时空内,有万万千千个天幕。”
“而天幕不止有后世之人景,亦会有当下,乃至过去之人景。”
“譬如适才之天幕,乃那后世明朝之景,其于明朝而言即为当下矣。”
“且,臣以为,若天幕不见,则我等所处之当下,即为他时之天幕。恰如适才天幕中,其中天幕忽而七日不见。”
“臣愚钝,惟以天文为镜,不敢妄言。愿陛下察纳雅言,以安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