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开局刷到永乐大帝,朱棣慌了!

第8章 不如赵括李景隆

  事实上,不止是惊隐诗社的明朝遗民。

  各个时空的帝王将相,文人士子也有不少人意识到了。

  天幕所言,并非句句属实。

  康熙六年,八月。

  乾清宫。

  十四岁的爱新觉罗·玄烨独自一人盯着天幕看。

  天幕出现已经有半月有余,但从未提到过他,只在只言片语中偶有提及大清。

  《亲政诏书》已经颁布了一月有余。

  虽然鳌拜这根心头刺依旧没有被拔掉,但康熙已经不把鳌拜放在忧虑的第一位了。

  他现在最担心的是这天幕。

  天幕中人的服饰不似汉,更与清无关。

  若真如朝中大臣所猜测的那般,这天幕来自后世,那也一定是大清覆灭后的后世。

  “为免其上出现一些不利于大清的言论,必须先发制人!”

  毛笔朱砂,康熙在桌上两卷《明太祖实录》和《太祖皇帝钦录》上圈圈画画。

  对于他来说,或者对于历代帝王来说,朱棣篡改史书的事情基本上是共识。

  主要是朱棣居然想着直接抹杀建文帝的存在,甚至于篡改版《明太祖实录》中,明太祖朱元璋对太子朱标和皇太孙朱允炆的态度极为微妙。

  隐隐给人一种,以燕王节制诸王,且明夸燕王为诸子之最。

  甚至于,书中,朱元璋对朱标朱允炆极为不满,说朱允炆“恐不能驭下”朱标“恐非社稷之福”。

  还明言,朱标监国十五年,不过“辅佐太祖处理琐事”尔尔。

  总而言之,改的太过,而且只改了几本中央史书,地方志、民间史书都没改。

  以致于万历年后,连他自己的子孙都不信他的史书,开始给朱允炆翻案。

  当然,一般来说,这些都跟康熙没多大关系。

  但现在,他却看到了打破天幕权威的希望。

  依他所看,天幕中所现画面,多为后世话本故事,戏台歌舞。

  虽然看着逼真,但亦漏洞百出。

  诸如楼台宫殿、礼仪服装等问题更是槽点多多。

  但天幕从天而降,那般愚民可没他这般见识,怎么能分得清真假。

  况且,天幕之中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实在太能迷惑人了。

  一旦出现对大清不利的言论,又会影响极大。

  “必须先发制人,打破权威。”

  心中暗想,康熙唤来亲信,将任务安排了下去。

  “就从明史入手,再辅以衣冠礼仪,楼台宫殿考据等,务必昭告天下,所谓天幕,类小说家尔尔。”

  “此外,还需准备一番,七日后朕亲谒明孝陵,赐字‘治隆唐宋’,以彰显明太祖丰功伟绩,亦显示我大清绝非歪曲历史,抹黑先朝之徒。”

  “满汉本一体,灭大明者,非大清也,乃流寇尔。”

  不只是康熙,许多贤明远见的帝王也早早想到了天幕言论之危害,都在暗中准备着昭告天下,天幕不实。

  【诸多藩王一个接一个的被削夺藩地。】

  【五弟周王被亲信出卖,谪遣至云南蒙化。】

  【代王、齐王、岷王先后被废为庶人。】

  言及此处,朱棣语气低沉悲哀,仿佛尽是不解。

  【可怜那十二弟湘王朱柏!】

  【十二弟生性好读,无心权势,文韬武略均有所长。凡出行必备诗书,遇山水洞天则往往流连忘返。】

  【身为一镇藩王而崇道家之言,自号“紫虚子”。】

  【一不得罪于朝臣,二不危害于乡里,三不鱼肉在百姓,四不怠慢于政事。】

  【何以至此,竟有奸臣告之以谋反。】

  【何以至此,一镇之藩王自焚以终。】

  【本王那侄子的朝廷,已经烂的不行了。】

  【起事前,我问道衍:“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

  【道衍对之:“世乱民贫王不出头谁作主。”】

  【是啊,本王不出,谁能作主?】

  【非我欲篡国,只是朱允炆未曾留我一条生路。】

  【洪武三十二年,七月。】

  【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北平九门,挥师南下,清君侧,除奸臣!】

  【史称——靖难之役。】

  【这仗一打就是四年。】

  【也是老天眷顾,若非天命所归,我朱棣,何德何能以一镇之兵士,得天下之宝位。】

  【洪武三十五年,王师入京,父皇未竟之业由朕承续!】

  天幕放到这里,密密麻麻的弹幕几乎遮蔽了屏幕。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命仪鸾司众人全全抄下。

  洪武三十一年,朱允炆同样让左右亲信奋笔疾书。

  永乐九年,朱棣面露追忆之色,说实在的,他自己也没想到自己能赢下。

  回想起李景隆五十万大军,人山人海,一眼望不到边。

  “好在,是遇到了李景隆。这五十万兵但凡放在一正常人手里,朕都必败无疑。”

  “李景隆!!!”

  洪武三十一年,春和殿。

  卧病在床的朱元璋和立侍一旁的朱允炆很快发现了问题所在。

  就见天幕之上,一条条弹幕飞过,越看让人血压越高。

  【大家说说:最佳间谍选郭开还是选李景隆?】

  这第一条,就给朱允炆干懵了。

  李景隆身为李文忠之子,不论是他,还是皇祖父都很看重。

  但是!

  郭开何许人也。

  朱允炆从小熟读儒家经典,对《战国策》更是如数家珍。

  郭开卖国的故事,他自然知道。

  “这是说,李九江,他,他背叛我了?”

  “没那么简单。”

  朱元璋摇摇头。

  继续往下看去,下一句就是。

  【郭开:他是实打实的(狗头.jpg)】

  【李景隆:不想打,真不想打,送几万兵力意思意思得了(狼头.jpg)】

  【李景隆:行了行了,这都打了半个时辰了,随便打打就行了,收拾收拾,大家回营吃烤肉,等会再说】

  【齐泰:*****,演你***,去你**,真**能演啊】

  【李景隆:江湖不是打打杀杀的,江湖是人情世故】

  【大明军神,果然名不虚传!】

  【李文忠辛苦打了一辈子,没他儿子送一次有名】

  【……】

  “呵呵~”

  都不用看下去,朱允炆就懂了。

  “这李景隆原来是古之赵括啊。”

  他话音刚落,天幕之上就传来永乐大帝的声音。

  【当年赵括纸上谈兵,四十五万将士尽为秦国所坑杀。李九江之才,尚远不及赵括!】

  【小侄子授兵于他,无异于自坑。】

  “呵呵~”

  “原来我还高估他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