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都市言情 港岛1977:打造东方荷里活

第42章 《发钱寒》提档

  离六月还有一天。

  《富贵逼人》正式进入宣传期。

  好消息是,左派报社都愿意帮旭日影业的电影免费宣传。

  条件是,“朕爱耍枪不带伞”的小说必须优先他们报社连载。

  坏消息是,邵意夫拒绝《富贵逼人》剧组在欢乐今宵上宣传。

  邵方艺华让沈钿霞含蓄表示,邵氏是被自由总会威胁了。

  “我信她个鬼!是我孤陋寡闻,不晓得TVB发射了卫星,把信号打到了湾岛哦!”

  “就是!湾岛又看不了TVB,自由总会哪会管这些。分明就是邵氏不想失去湾岛市场,给我们使绊子!”

  卢同阴阳怪气地对阿梅吐槽,桃花眼不停地转着。阿梅也附和着,贝齿轻咬下唇,开始想坏主意。

  目前,TVB主要由利笑和、邵意夫、祁德尊、英美若干资本和一些港岛富豪投资,持股占比未公开,利笑和是第一大股东。

  根据后世的资料,邵意夫从七十年代后期开始暗中收购TVB的股份,具体情况未知。

  “阿梅,你向利陆燕群透露,邵意夫暗中收购TVB股份。”

  阿梅立即从电话簿上翻了翻,眼中迸发出兴奋的光:“正好,我知道利太太常去的麻将馆。我这就让那边的服务生嘴碎两句。”

  “你们真是——”麦金喜从茶水室打完水,摇着头回到办公桌。

  阿梅拍桌:“我怎么了!”

  “简直nice!”麦金喜抿着嘴,竖起拇指,妙语连珠。

  “俗话说得好,人不能为了良心,连钱都不要了。”

  “良心没了,造个假的就行。”

  “钱没了,是真的没了。”

  “我们旭日影业,不惹事,也不怕事。人活着,不蒸馒头就争口气。那个捂嘴笑的,给我踢出去!”

  “……”

  “别念的,像卖包的。”卢同抓起一个馒头,往老麦的嘴里塞。

  老麦被噎了一下,疯狂喝水。

  送报的邮差骑着单车,把几十份报纸放到门口,阿梅把它拿进来,首份的《东方日报》上赫然印着——

  嘉禾电影宣布,许氏兄弟的新电影《发钱寒》定档六月中旬。

  “卢生,你快看!”

  卢同扫了一眼标题,脸上的诧异逐渐转为凝重:“不科学啊!”

  《发钱寒》是港岛票房年亚,在七月底上映。豆瓣评分并不高,剧情也有些无厘头,但鸡泡偷钻石的剧情被《碟中谍》采用并模仿,也算影史上一个经典画面了。

  卢同没讲解过这部电影,但原片也完整地看了。

  是一个强劲的对手。

  阿梅愁道:“六月中旬,十一号是中旬,十七号也是。他们到底要在哪天上映啊!”

  “诶,俗话说,人活着,不蒸馒头就争口气。老豆和新长城都把自由总会走私的胶卷截胡了,他们要是不报复,岂不是成软柿子了?”

  卢同耸肩,靠着桌子上,随手翻开报纸,就瞥见《明报》上宣布,李瀚祥导演的《乾隆下江南》定档六月三日。

  “奇了怪了,《发钱寒》海报上写着,导演吴雨森,《东方日报》怎么都不提他,都在提许冠闻?他有拍摄《发起寒》嘛!”

  阿梅碎碎念念,张鑫岩从二楼走下来,凑上前:“你们聊啥——吴雨森改行拍喜剧了?”

  卢同点头:“第一部。”

  白鸽吴在音符上还挺出名的,网友调侃,一部《风语者》把米高梅硬生生搞破产了。

  也是很招笑了。

  “吴雨森很出名吗?”阿梅对这些导演、编剧不太了解。

  “出名?算是吧!”卢同不知道名导的定义是什么,只能给出大概解释,“去年过年上映的《帝女花》是他的作品。不过,大家肯定更熟悉许冠闻,报道也喜欢写他。”

  “哦,看过。”阿梅点头,对报道不感兴趣了。

  这些报道都是买的,稿子按照一个模板,她都看腻了。

  “要是让张彻和吴雨森的电影撞上就热闹了。”张鑫岩奸笑道。

  “Why?”卢同不解。

  “俩人以前是师徒。”

  “刺激。”卢同不敢想象,无良港媒会写出多少炸裂的报道。

  “阿梅,你联系阿红,让她帮忙询问张导,能不能给我们的电影写一段推荐词。”

  “好。”

  “你小子焉坏。”张鑫岩摇头,在报纸堆里看到李瀚祥新作的消息,冷笑一声,“童悦娟只敢拿嘉禾开刀了。正常来说,她应该让《乾隆下江南》延迟一周上映。”

  “现在港岛电影市场又不差,自由总会不敢做得太过。”卢同淡淡地翻阅着报纸,语气平静。

  看待事物不能只看一面。

  八十年代,自由总会的权力确实很大,但这是多方因素加持的。

  马岛海战失败、港元贬值、制造业转型困难、房地产泡沫、移民……

  与之相对的,湾岛经济崛起,内地经济在混乱中爬升。

  同时,院线包底制被分成制大面积取代,与湾岛关系密切的新艺城在港岛崛起。

  这些因素夹杂在一起,导致港岛的文娱行业不得不重视湾岛市场,自由总会的权力高度膨胀。

  现在是1977年,港岛经济正处于复苏阶段,制造业空前繁荣,成为全球重要的轻工业产品制造和出口基地之一。

  与之相对的,湾岛正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处于转型期。同时,湾岛本土电影产能逐渐提升,市场对质量一般的港片需求量逐渐减少。

  嘉禾和邵氏的竞争压缩了小型制片公司的生存空间,使得他们缺乏资金拍摄大卡司电影,小制作在湾岛上映后大多面临赔本。

  赔本的原因就是包底制。

  由于信息差,湾岛的戏院经常通过作假账,让电影票房没有达到包底制合同里的最低票房要求,制片方在湾岛上映,不仅赚不到钱,还要向湾岛戏院赔一大笔钱。

  但他们又很难跳过湾岛市场。

  各地电检标准不同,尽管港岛电检在立场上与湾岛点检一致,但湾岛电检更为敏感。七五年时,李瀚祥导演的《倾国倾城》因为涉及满清元素,在湾岛禁止公映。在这种审查现状下,东南亚的电影市场出现了一种怪像——

  通过东南亚电检的电影,因为缺乏湾岛背书,海外发行商不敢接洽其放映权。

  而目前,港岛电影公司想进入东南亚市场,主要有三种方法——

  依附于邵氏,邵氏有健全的发行渠道,在暹罗和南洋的院线接近三百家。

  借助左派的南方影业,左派的南方影业在暹罗创立,在暹罗和南洋也有一定数量的戏院;

  通过湾岛电检,在湾岛公映,以此作为进入东南亚市场的通行证。

  电影想跳过湾岛进入东南亚上映,小型制片公司在缺少海外发行商的情况下,只能依靠邵氏。

  于是,邵氏有更多底气和嘉禾斗,港岛本地的电影市场进一步恶化,制片公司的生存空间也再一次被压缩,不得不把目光方向海外,行业环境进一步恶化。

  种种原因加持,目前的自由总会虽然有权有势,能制约行业,但远不及日后“只手遮天”。

  要不是自由总会的武力值过高,卢同早就趁它发育不良,想缺德法子阴死右派了。

  毕竟,老话说得好——

  功夫再高,也怕菜刀。

  手段再好,一砖撂倒。

  小说里的商战,阴谋诡计。

  现实里的商战,把你击毙。

  估计自由总会也认识到这一点,才会疯狂叠甲。

  以“理”服人。

  “你小子一肚子坏水,怎么总喜欢和自由总会小打小闹?”张鑫岩突然发现了华点,面带怀疑。

  卢同指着桌上的《东方日报》,压低声音:“它老板卖粉。”

  “啊?”阿梅吓了一跳。

  张鑫岩脸色微变,他只知道,马家是港岛四大极道家族之一,其他的都不太了解。

  “他们和那边有联系?”

  “我猜的。”卢同耸肩。

  他吃瓜“白粉马”时,时间都过了四十年,哪有一手消息!

  利西慎那般人物,因为沾染了鸦片生意,都被人刺杀了。马家能安安稳稳卖粉十几年,背后没人撑腰,小学生都不信!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