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开局锁定朱标,朱元璋慌了

第34章 君子用人如器

  朱标走到陆澜面前,轻声道:“陆指挥使,没事吧?”

  陆澜心乱如麻,木然道:“马公子......不,太子,我没事。”

  他恍惚之间,没留意到,朱标称他为指挥使,而不是平日的陆弟。

  朱标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低声道:“孤乃太子,此事稍后再说。”

  他随即望向朱棣,语气严厉,道:“燕王,此乃何意?”

  大明立国后,朱元璋制定了严格的礼法制度和君臣尊卑秩序。

  朱标是储君,朱棣是藩王,即便是亲兄弟,朱棣见到朱标,都要行四拜礼,称太子,而朱标则称其为燕王。

  朱标在非正式场合,如雅间内,可与李景隆常升陆澜等人称兄道弟,但在正式场合,必须称呼官职。

  朱棣心里一紧,他知道大哥与陆澜关系密切,便陪笑道:“臣刚从北平回京,首次听陆贤弟说书,十分惊喜,方才与陆贤弟倾谈,一见如故,欲邀请陆贤弟到王府促膝长谈。”

  他随即望向陆澜,责怪道:“贤弟,你不愿去王府,直言便是,何必夺门而出,引起护卫的误会?”

  他心中笃定,自己确是相邀陆澜去王府夜谈,料陆澜也不敢妄自揣测。

  陆澜苦笑道:“一场误会而已。”

  朱棣说得没错,他只是邀请自己去王府夜谈,至于什么龙潭虎穴,都是自己脑补的。

  朱标深深看了朱棣一眼,道:“陆指挥使今日才出狱,又说了一个时辰书,身心疲倦,何来精力夜谈?下次吧。”

  他也不知朱棣为何邀请陆澜去燕王府,但陆澜既然不愿去,必有缘由,自己当然支持陆澜。

  朱棣露出焦急的神色,道:“太子,臣负责北方防务,诚惶诚恐。方才听陆贤弟说起北方的防线布置,见解独到,令臣拨云见日。

  臣明日便要赶回北平,故邀请陆贤弟今晚详谈,好问决疑,以利国事,请太子恩准!”

  他乃不达目标决不放手之人,岂会轻易退缩。

  常升插口道:“燕王殿下不是奏请陆弟任副都指挥使吗?以后多的是机会相见,何必急于一时?”

  朱棣闻言,立刻惊喜行礼:“太子支持陆贤弟出任北平行都司的副都指挥使?臣谢过太子!”

  常升的话,留下口实,以朱棣的聪明,岂能放过这个机会?

  朱标恼怒地瞪了常升一眼,道:“此事父皇尚在考虑中,待朝会商议后方能定夺。”

  他没有表态。

  明日朝会,父皇必商议此事,那时,燕王已离开京师,自己是什么态度,燕王又见不到。

  朱棣明白朱标的意图,便说道:“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臣尚有许多关于北方防务之事,需请教陆贤弟,请太子恩准!”

  朱标见他如此坚持,不禁心有犹豫,望向陆澜。

  陆澜故作神色萎靡,道:“燕王殿下,我精疲力尽,头脑昏乱,实无力夜谈。日后若有机会,我定会与殿下长谈。”

  闻言,朱标立刻道:“正是,燕王,何必强人所难?”

  朱棣不依不饶,朱标及陆澜均直言拒绝。

  双方争执起来。

  李景隆、常升、朱同、道衍等人,静立在旁,皆不敢插口。

  突然。

  锦衣卫都指挥使蒋瓛挤入人群,高声道:“太子,燕王,陛下有请。”

  朱标与朱棣皆愕然。

  他们都知父皇时常来听书,只是不知道此时他尚未离开,又不知他为何在此召见他们。

  朱标对陆澜说道:“陆指挥使,你且随曹国公到雅间稍候。”

  说罢,跟随蒋瓛,往兑甲号雅间而去。

  朱棣朝道衍等人挥挥手,示意他们退入雅间,随即跟在朱标身后。

  兑甲号雅间。

  蒋瓛轻轻推开雅间门,躬身邀请太子和燕王入内。

  朱标步入雅间,见父皇身穿便服,立在珠帘前,背对房门。

  解缙站在不远处侍候。

  蒋瓛快步跑到皇上身旁,行礼道:“禀陛下,太子和燕王到。”

  朱元璋转身,望向朱标和朱棣,面寒如霜。

  朱标、朱棣一前一后,跪地行礼。

  朱元璋向蒋瓛、解缙挥挥手,二人会意,即刻退出雅间。

  蒋瓛走在后面,轻轻带上房门。

  朱元璋缓步至四方桌北位坐落,开口道:“都起来回话。”

  朱标与朱棣起身,走到桌前,面向父皇,垂手静立。

  朱元璋抬头,扫视他俩一眼,冷冷道:“尔等兄弟二人,众目睽睽之下争吵,成何体统!”

  朱标垂头道:“是儿臣不对,请父皇责罚。”

  面对强势的父皇,他习惯性先认错。

  朱元璋望向朱棣:“燕王,就藩北平十年,君臣之礼都忘了?胆敢公然顶撞太子!”

  朱棣身躯一颤,几乎站立不住,黄豆大的汗珠,从脸庞滴落于地。

  “啪,啪......”

  声音格外刺耳。

  朱标侧头偷瞄了朱棣一眼,心中不忍,轻声道:“禀父皇,燕王与儿臣商讨国事而已,不算顶撞。”

  闻言,朱棣稍为松了一口气,忙启奏道:“正是,臣心忧北方防务,言语不当,请父皇、太子责罚。”

  “大庭广众,商讨甚国事!燕王,详细道来!”

  朱棣不敢隐瞒,便将来龙去脉,一一道出。

  当然,打算强带陆澜去北平的心思,没说。

  听罢,朱元璋面露惊容,问道:“陆澜竟对北方防务,提出如此建议?”

  自下诏蓝玉班师,他一直考虑北方防线的部署,并于下午对朱棣面授机宜,实在想不到,陆澜在片刻之间,便提出了如此有效的修正和改进意见。

  尤其是设置宁王的构想,令他拍案叫绝!

  大宁,是他极为担心的战略要地,虽则朱棣派出大将张玉镇守,他仍极不放心。

  若将此地设置为藩国封地,宁王能不倾尽全力防御?身后的省、府,可敢不尽力支持?

  他心里,对陆澜的认知,上升了一个层次。

  此子的战略目光,确是不同凡响,派往地方任职,只怕大材小用。

  留在京师,可充分发挥其战略眼光、军事谋略和政治智慧,确实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此人,可称得上大明之张良也。

  此刻,他终于明白了太子的用心。

  难怪太子不惜与自己争执,都要留下此人,此人确有过人之处。

  他心里不禁泛起惜才之意。

  如此大才,何不留在自己身边?

  朱标见父皇脸色阴晴不定,心中十分担忧,深怕其同意燕王的提议,遂启奏:

  “父皇,儿臣以为,陆澜深谙谋略及治国之道,且未习兵事,留在京师为官,更能展现其长处。

  唐太宗云,‘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恳请父皇明鉴!”

  朱元璋深以为然。

  他想将陆澜调离京师,就是此人令他内心不安,顾及其与李家的关系,担心其动机不纯。

  所谓日久见人心,还是将其留在京师为佳,时间久了,必能洞悉其意图。

  突然。

  他脑海中冒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